文档介绍:《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 备:学生活动场景图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玩一个语言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
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会说吗?好,现在开始:“你们”(生:
们你)啊?什么意思?想“蒙”老师呀?那可不行。开个玩笑,不过学习可千万
不能蒙人,对吧?好,接着来,声音响亮些!“好听”(生:听好);“好说”
(生:说好);“好学”(生:学好)。
 
师:好!这可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哦!“听好!说好!学好!”老师希望大家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都能做到这三点。
 2、提出问题。
  谈话:再过一两周,我们学校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了,最近,同学们锻炼的热情可高了,我们一起去体育活动场看看吧!体育活动场上有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提问:根据老师给你们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
 (3)跳绳的比踢毽子的多几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5)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解决“跳绳的有
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三个问题。
 二、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探究加法交换律,形成方法
(1)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提问:谁能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生1:28+17=45(人)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生2:17+28=45(人)
 师:对了,这两道算式都可以算出跳绳的人数一共是45人。也就是说这两道算式的得数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号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它们之间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刚才有同学提出“女生有
多少人”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呢?
 生1:17+23=40(人)
 生2:23+17=40(人)
 师:对了,这两个式子都可以算出女生一共有40人,这两道算式的得数也是相同,我们也可以用“=”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积极思考计算,我们算出了: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用了这两个算式(17+28=28+17,17+23=23+17)分别来表达,算式的结果也是相等的。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两个加数的位置变换了,和不变。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都同意,对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变换了,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