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文档名称:

创新方案2017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质量检测三含解析.doc

格式:doc   大小:3,818KB   页数:2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创新方案2017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质量检测三含解析.doc

上传人:lu2yuwb 2021/8/2 文件大小:3.7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创新方案2017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质量检测三含解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
创新方案2017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质量检测三含解析
LT
师的荒谬心态。
(2)《荀子·劝学》中先用两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接着强调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才会得到最高的智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二、阅读鉴赏(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书院自唐代兴起,至宋世获得发展并呈显赫之势。元廷虽支持书院,却进行政策规划而使之官学化。明代初期,朝廷重学兴教,以科举选士,而以讲学为主要内容的书院则仅仅维系而已;到中后叶,书院才振兴繁盛起来。为什么明代中后叶书院会再度辉煌呢?
明代中叶以来,由于科举与官学的一体化,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官方哲学蜕变为士子敲开科举之门的砖块,人们奔竞于科举仕途而变得不择手段,诚所谓“率天下而为利欲所迷之童子,学问由此而衰,心术由此而坏”。而且,公然卖官的纳粟之例一开,“使天下以贷为贤,士风日陋”,愈益不可收拾。这说明官学教育的失败,同时也提出重建新的理论以维系日益涣散、败坏之人心的任务。同南宋乾淳之际的理学大师一样,以王阳明、湛若水为代表的杰出思想家出而批判、解构官方哲学,并从此入手,承担起建构新理论、重振纲常以维系人心的艰巨使命。
王阳明认为,在程朱理学普及,尤其是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人人必读官方教科书的同时,理学的精粹之处就已被淹没了,完全成了拘缚人们思想的僵死教条,而且程朱理学本身“言之太详,析之太精”,势必造成“章绘句琢”,以至废弃圣人之学的局面。此外,他在***统治阶级内部宁王朱辰濠叛乱及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和农民起义即所谓“破山中贼”的实践中,深切感受到程朱理学的烦琐、无用,凭此而欲“破心中贼”委实不易。因此,阳明以“破心中贼”为目标,创建起以“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为主要内容的心学思想体系。与之同时,陈献章的得意弟子湛若水,指出朱熹的《大学章句》只可用于科举考试,而不足以作为修身指南。他修正、发展师说,提出“随处体认天理”的命题。主张动静、心事合一,承时随地去发现“本心”、践履“天理”。尽管王、湛之说在表述方法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如阳明所说,二者乃“殊途同归”,亦如若水所说是“皆圣贤宗旨也”。正是经过他们的大力提倡,心学蔚然成潮。
正德年间开始形成的王、湛心学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广泛的思潮,是与其与书院活动一体化分不开的。阳明、若水都把书院作为宣传自己学术思想的重要阵地,并都在书院讲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学术主张和思想体系。书院与学术思想互为表里、一体发展:新的理论在书院中崛起,新崛起的理论又有力推动着书院勃兴,这和数百年间南宋书院与朱熹、陆九渊之学一体发展的情形颇为相似。
明代书院的辉煌局面主要是由王、湛后学在嘉靖、隆庆之际营造的。兹试以阳明后学为例略予阐述:王阳明殁后,各地王门弟子或建书院、或立祠宇、或创精舍、或办讲会,皆以传播、弘扬师说为己任。所在书院数不胜数,此外,阳明弟子中有不乐仕进、一生讲学传道于下者,如钱德洪“在野三十年,无日不讲学”,他们的努力使王学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当然,阳明弟子中也有位至公卿、讲学倡导于上者,如徐阶在嘉靖、隆庆之际执政朝廷。这又使王学及传播王学的书院获得了广泛而崇高的社会声誉。正是这些王门弟子和再传弟子的努力,将王学和书院一起推向发展的高潮。
(摘编自陈寒鸣《王湛心学与明代书院辉煌》)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兴起的书院,至宋代获得了发展并呈显赫之势,这和南宋乾淳之际理学的发展有关。
B.元代统治者对书院有了政策性的规划,使之官学化。这种对书院的支持行为,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C.明代初期,朝廷重学兴教,以科举选士,但是书院的主要内容只是讲学。这导致书院仅能维系。
D.明代中叶以来,官学教育失败,王阳明、湛若水等思想家承担起建构新理论、重振纲常的使命。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普及的同时,其精粹之处也被淹没,而程朱理学本身“言之太详,析之太精”也导致圣人之学废弃。
B.王阳明认识到程朱理学的繁琐、无用,是其在***宁王朱辰濠叛乱及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农民起义等实践中得出的。
C.王阳明、湛若水二者之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