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京剧.doc

格式:doc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京剧.doc

上传人:chuandao1680 2016/6/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京剧.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京剧, 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 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 如柳子腔、吹腔等) 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 时间是在 1840 年前后, 盛行于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 已有 200 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 1876 )的《申报》, 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 、念(念白) 、做(表演) 、打(武打)、舞( 舞蹈) 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 刻划人物, 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 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 男人)、旦( 女人)、净( 男人)、丑(男、女人皆有) 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 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 年5月 20日, 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 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 1790 年(清乾隆五十五年) ,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中国京剧是中国的"t 国粹"t ,已有 200 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 1876 )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 衍变成为京剧, 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 、念(念白)、做( 表演)、打( 武打)、舞( 舞蹈) 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 刻划人物, 表达"t 喜、怒、哀、乐、惊、恐、悲"t 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 、旦(女人)、净(男人) 、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形成与传播: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 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 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 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 ) ,以高朗亭(名月官) 为首的第一个徽班( 三庆班) 进入北京, 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 "t 高朗亭入京师, 以安庆花部, 合京秦二腔, 名其班曰三庆。"t 刊于道光二十二年( 1842 ) 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 "t 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 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 三庆徽' ,是为徽班鼻祖。"t 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t 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t。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 1803 ) ,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t 四大徽班进京"t。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麇集。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 首先致力于"t 合京秦二腔"t。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 "t 京秦不分"t(《扬州画舫录》) ,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 包括部分京腔) 的剧目和表演方法, 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 还排演了昆腔大戏《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徽班本身的艺术特色,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在声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黄调以新声夺人而外,它"t 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t(《日下看花记》) ;在剧目方面,题材广阔, 形式多样; 在表演方面, 纯朴真切, 行当齐全文武兼重, 因此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在演出安排上,据《梦华琐簿》载, 四大徽班"t 各擅胜场"t。三庆以"t 轴子"t 取胜(连日接演新戏) ,四喜以"t 曲子"t 取胜(善唱昆曲) ,和春以"t 把子"t 取胜(善演武戏) ,春台以"t 孩子"t 取胜(以童伶为号召) 。在艺术和经营上备有侧重点,能够发挥专长,取得较快进展。至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