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章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
教学目的
1了解"双百方针"的内容及历史背景。
2了解"双百方针"对文艺界产生的影响。
3掌握"双百方针"前后的的文学发展状况。
教学重点
"双百方针"及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的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步骤
一、"双百方针"前后的文艺界思想冲突
㈠"双百方针"的内容及出现的历史背景
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历史背景:
从国内来看,对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对中国面临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的理解,以及对知识分子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评价的变化,是“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依据和条件。
就国际形势来看,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也是“双百方针”政策产生的重要背景。
㈡"双百方针"在文艺界产生的影响
“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
,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㈢对战争文化规范下的审美原则和教条主义的批评
㈣"双百方针"下的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
,直接以文学为武器,通过文学形象,积极参与现实政治,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矛盾,力图干预现实生活。
,以地下创作或私人写作的方式来表达对个人遭遇和时代命运的思考。
,又要努力在时代的大合唱中发出个人的声音,两者之间的对峙,往往导致了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这种矛盾也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它的印迹。
二、新的矛盾和困惑:《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㈠《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要内容
作品讲述了一个对新中国和革命事业抱着单纯而真诚的信仰的青年人林震,来到中共北京市某区委会组织部工作后所遭遇的矛盾和困惑。
㈡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两种解读
从当时特定的阅读期待视野出发,作品被人们认为是一部揭示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的小说。
从小说的文本实际来看,则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原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现叙述人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
㈢《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形象分析
刘世吾的形象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的典型。实际上这一形象在作品中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象征了现实对理想的冲击以及理想对现实的妥协。作者成功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思想者的苦恼:《望星空》
㈠《望星空》的主要内容
从情感的起伏和内容的展开来看,全诗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叙写作为革命战士的“我”,面对浩瀚星空时所引发的有关人生、宇宙的超越时空的思绪,显示了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凭借这一独特的角度展开抒情;在诗的后半部分中,诗人的幻想回到人间,由衷地体察出人生的壮丽,并对前半部分的诗思提出了诘难,对人生的浩叹转而成为对人间建设事业和战斗者人格力量的一个铺垫。
㈡《望星空》的探索与创新
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政治抒情诗,作者在诗中触及到了个人、时代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