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初二历史教学反思
LT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历史认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唯书,《张骞通西域》一课后学生问:“匈奴人采用了那些软硬兼施的办法,迫使张骞为他们效力?”讲《秦末农民起义》时有学生问:吴广是怎样被杀害的?是谁杀害的?甚至还有学生质疑教科书上的内容,如讲夏朝的建立者是谁时,竟有学生问我:老师夏朝的建立者真的是禹吗?我看应该是他的儿子启才对。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学生的质疑,形成一种师生共同探讨的气氛和习惯,逐步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育论文,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为了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真实的李鸿章。我设计了一个“李鸿章,爱国者或卖国贼?”的课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撰写简单人物评传。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一个课题结束的时候,学习小组提交了一份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观点清楚的报告。通过这次活动,我欣喜地看到,就连以前最不爱背书的学生也忙前忙后地收集起了资料,在辩论赛上,大家在为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喝彩之余,自己也无形中接触到了大量鲜活的例子,从而比较前面地了解到了真实的李鸿章,而且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及团体意识也都有所增强。初次尝到胜利的果实后,我又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或是失败了?”的辩论赛,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台独”和台湾归属问题,我就让学生围绕着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问题开展了“台湾—想说分手也很难”的时事开讲活动。
 
三、创新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教育论文,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我尝试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我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如讲春秋、战国的历史时,为让学生对史实能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课后我安排了一次精彩的讲成语故事的比赛。在讲商鞅变法时,为让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过程有所了解,我安排学生课后排练了一段商鞅与公子虔和公孙贾的辩论的历史短剧。从学生参与的情况和热情程度上我知道了我的这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是成功的。
    总之,新课标下的教学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