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传承中华美德与培育公民道德
LT
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但是,当时社会的主导道德规范,仍然是自周以来形成的“礼”,而不是“仁”。孔子本人的政治主张是“吾从周”,其道德理想是用“克己复礼”改变“礼崩乐坏”的时局,在“仁”与“礼”的关系上,他主张“内仁外礼”。在“礼”的政治价值上,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之用,和为贵”,能使人际关系和谐是“礼”的最高价值,他认为所有的人都要学礼、懂礼、行礼,否则就不能立足于社会,这就是“不学礼,无以立”,他要求学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算是一种道德修炼的真功夫。综观孔子以“仁”为中心的道德哲学,他集千年中华道德智慧之大成,是“周人道德之代表”。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是战国中期的儒学大师。他的“仁政”思想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国家)次之”,为后世“民为邦本”等政治伦理奠定了思想基础。他在哲学上提出了“性善论”,为道德及其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他首创了“五伦”,提出了“四德”:仁、义、礼、智。他将“仁”列为首位,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将“礼”降到第三位,表明周代以“礼”为首的退位。将“智”作为一德,也是对孔子智、仁、勇“三达德”的一种继承。他认为“四德”源于人的“心”,于是提出了“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辱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有无“四心”乃人与禽兽之别也。他还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与气节的标准,对于中国人形成独立的意志与人格,对形成中华道德精神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观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早于孔子百余年,孔子早于孟子百余年,先后经过300余年,完成了对周代以“礼”为核心社会道德的“推陈出新”。从“四维”到“四德”,为后世千年中华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到了汉代,中华伦理道德进一步系统化。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只是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上增加了“信”。可见“信”已经成为一种公共生活准则,若世人皆不守信,社会生活就难以维持,以致造成社会混乱。从此,自春秋以来所逐步形成的这五种道德规范,才真正成为被官方认定、推向社会并影响深远的道德规范。
到宋代,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与“悌”,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
乃国之基,“家和万事兴”,因此“齐家”,家庭与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多子女大家庭中的人伦关系,已经不仅需要纵向伦理的“孝”,更需要调整横向伦理的“悌”,有了纵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横向的“兄友弟恭”,建构一个纵横交错的家庭伦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家”是“国”的细胞,只要这个细胞健康而充满生机,整个社会、国家就有可能祥和稳定、发展繁荣,“家固而国宁”,故宋代在“家”与“国”的辩证关系上,突出“孝悌”,并将其置于“忠信”的前面,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创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