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职业毒害和防毒措施
职业毒害和防毒措施
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一、毒性物质概述
毒性物质:进入到机体并积累一定量后,与机体组织和体液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病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毒物与非毒物区分:无明显界限,以引起毒效应的剂量大小相对区分。如盐酸 (1%,浓),食盐(鼻粘膜,口服250g)。
中毒:由毒物浸入到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
职业中毒: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职业毒害和防毒措施
二、毒性物质形态:气、液、固。
粉尘:,如塑料粉尘。
烟尘:烟雾或烟气。,多为金属熔融后在空气中氧化冷却的结果。
雾: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为蒸汽冷凝或喷洒形成。
蒸汽:液体蒸发或固体升华而成。
气体:常温下呈气态的物质。
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职业毒害和防毒措施
三、毒性物质的分类
1. 按物理形态分
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职业毒害和防毒措施
三、毒性物质的分类
2. 按化学类属分
(1) 无机毒物:如汞、铬、铍、锰、铅、砷等、氯气、硫化氢、光气等。
(2) 有机毒物:脂肪族碳氢化合物、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等,如苯、四氯化碳、硝基苯、有机磷、有机氯等。
3. 按毒作用性质分类
(1) 刺激性毒物-对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有刺激性的有害气体的统称,常见的有氯、氨、二氧化硫等。
(2) 窒息性毒物-或取代空气中的氧而致缺氧窒息,如二氧化碳等;或进入机体血液或组织产生化学作用而影响对氧的输送而窒息,如一氧化碳等。
(3) 麻醉性毒物-对人体有麻醉作用的有机溶剂蒸气或炔类,如苯、汽油、丙酮、醇类等。
(4) 全身性毒物-以金属为多,如铅、汞等。
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职业毒害和防毒措施
4. 综合性分类(即按毒物的存在形态、作用特点、理化性质等多种因素划分)
(1) 金属、类金属毒物:已知元素109种,地球中稳定存在的95种,其中80种是金属和类金属,再加其化合物,是毒物数量最多的一类。如汞、铬、铍、锰、铅、砷等。
(2) 刺激性或窒息性气体:如氯气、硫化氢、光气、惰性气体(He, Ne, Ar, Kr, Xe)等。
(3) 有机溶剂类:如苯、四氯化碳等。
(4)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类:如硝基苯、氨基苯、三硝基甲苯等。
(5) 农药类毒物:如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氮、有机硫、有机汞、有机锡等。
(6) 高分子化合物类:如合成树脂、塑料、橡胶及树脂类产品等。
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职业毒害和防毒措施
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四、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1) 神经系统
各种亲神经性毒物的慢性作用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乏力、易于疲劳、记忆力减退、头昏、头痛、失眠、心悸、多汗等。CO、H2S等窒息性气体中毒可致缺氧性脑病;MTBE(methyl tert-butyl ether)、CS2等中毒能引起类似精神分裂症状。
(2) 呼吸系统
氨、氯、光气、氮氧化物、CS2等刺激性毒物可引起上呼吸道炎症、肺炎及肺水肿。高浓度毒物(氨、氯、硫化氢)能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引起机械性阻塞而窒息。酞酐等可因其致敏作用或原发性刺激而引起职业性哮喘。
职业毒害和防毒措施
四、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3)血液和心血管系统
苯、三硝基甲苯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砷化氢、苯肼、苯酚可引起溶血性贫血;苯的胺基和硝基化合物可致高铁血红蛋白白血症;有机氟烯烃和烷烃类化合物、有机农药、砷等可引起心肌损伤;各种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中毒也可引起心肌受损。
(4)消化系统
铅、汞、镉、磷等可致口腔炎;氟化氢、氯化氢、酸雾等可致牙齿酸蚀,有机磷农药、汞、砷等可致急、慢性肠胃炎或消化溃疡;急性铅中毒可致腹绞痛;卤代烃、芳香族及其硝基胺基化合物可致中毒性肝病。
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职业毒害和防毒措施
四、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5)泌尿系统
卤代烃、酚类、有机氯等可致中毒性肾病;CS2长期作用可致慢性肾功能衰竭;芳香胺、氟烯烃可致出血性膀胱炎。
(6)生殖系统
铅、CS2、二溴氯丙烷、甲苯二胺、二硝基甲苯等可对男性生殖系统有损害;铅、汞、镉、铍、氯乙烯、苯乙烯等可对女性生殖系统产生危害。
(7)皮肤
强酸、碱、酚类、黄磷可致皮肤灼伤和溃烂。二硝基氯苯、对硝基氯苯等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及过敏性皮炎。液氯、氯乙烯等可引起皮炎、红斑、湿疹等。苯、汽油等有机溶剂可使皮肤脱脂、干燥、皲裂。
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职业毒害和防毒措施
四、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8)眼睛
三硝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