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分析报告- 20XX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docx

格式:docx   大小:574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分析报告- 20XX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183833235 2021/8/6 文件大小:57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分析报告- 20XX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XX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
数据能力:互联网巨头发展金融最大优势
数据金融:金融的本质是数据,以及基于数据的建模和风险定价。互联网公司及科技公司拥有海量用户数据,有机会借由数据挖掘和建模,成为传统金融公司之外的数据金融新贵。全球互联网上市公司总市值约2万亿美金,而金融市场规模则在300万亿量级。
中国传统银行的征信记录仅覆盖总人口的35%,远低于互联网52%的覆盖率。互联网巨头拥有了极大的数据先发优势。虽然中国的央行征信及传统金融业务数据不对互联网公司开放,但丰富的社交、线上消费及转账行为数据能够在风控和征信中发挥巨大作用。
据CNNIC统计,截止20XX年底,,%,。随着***互联和移动支付渗透率的不断提高,网民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数据踪迹成指数级增长,这些数据不仅包括了基本的实名制用户信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用户的消费历史、社交行为、生活开支甚至是理财偏好。
蚂蚁金服和腾讯金融拥有自己的征信数据来源和技术,使其能够绕开传统金融,独立解决陌生人交易场景中的身份及违约风险评估问题。在数据金融的竞争格局下,互联网巨头将首先受益数据优势带来的用户价值增长。
随着移动支付成为大众****惯,互联网金融规模保持着高速上涨,截至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总交易规模超过12万亿,接近GDP总量的20%,互联网金融用户人数超过5亿,位列世界第一。
相对的是,银行卡和传统金融网点的重要性被不断削弱。银行卡是我国传统金融机构触及客户的主要产品,然而随着电子支付的爆发,银行卡的吸引力不断
减弱,手机号实名制和生物身份验证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与传统银行卡相同等级的安全保障,网络资管规模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
目前全球27家估值不低于10亿美元的金融科技独角兽了中,中国企业占据了8家,融资额达94亿美元。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市场规模巨大,增速较高,有望成为互联网公司的下一金矿,在数十亿市场空间里,数字金融巨头已经出现雏形。
另一方面,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头部公司具有了稳定的市场地位和可观的市值规模。对互联网龙头公司来说,线下商业模式向线上搬迁所带来的红利在消退,未来的增长是决定公司战略的重要因素。
经过了近6年的高速增长,截止20XX年底,***互联网月度活跃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10亿大关,但同比增长持续放缓,IOS设备不增反降。
另外一方面,规模型APP(MAU大于1万)的数量在20XX年达到顶峰后,在16年开始下滑,但头部APP(千万级以上)数量仍在持续增加。在新用户增长乏力的局面上,头部APP实际上在持续收割中部APP的用户,互联网市场寡头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人口红利逐渐减退,移动互联网正从增量模式转入存量模式。增量流量的枯竭,迫使互联网公司改变一贯以来依靠流量的粗放模式,而更多的依靠增值服务,对存量流量进行再获取,管理和商业化成为互联网巨头的主要着眼点。
对于互联网和科技巨头而言,金融市场显然是具备足够体量和盈利能力的潜在市场,基于个人客户和小商户的数据挖掘和逐渐积累沉淀的风险定价能力有希望成为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优势。我们判断,数据金融可能在互联网盛宴的下半场绽放光彩。
中国互联网巨头以支付为入口,以数据为底层支持,基于大数据的理财产品、信贷、保险等的设计、发行、分销;嵌入场景的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以区块链、云计算为代表数据金融技术能力的输出,综合来看,数据金融初具雏形。互联网巨头的获客成本持续低于传统金融机构,逐渐成熟的互联网征信体系将进一步释放巨大的金融衍生场景,互联网巨头重构金融的机会正在到来。
与传统的征信数据相比,互联网数据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用户消费及资金状况,海量数据在互联网各项平台中不断积累,信用生态合作者也可以提供后续反馈,形成新的行为和交易数据回路,在反馈中不断更新个人征信状况。
深度契合需求,互联网金融增量市场空间巨大
需求端:个人客户和小商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持续存在。传统金融公司很难满足长尾曲线中后部客户对于金融服务便利性、可得性和性价比的需求。互联网公司依靠庞大用户基础、用户数据持续跟踪分析和渠道优势,对更大范围的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和金融服务,如京东金融等。
中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在4万亿量级,长期有望增长至10万亿以上,对应高达数千亿的利息收入。综合考虑保险、投资、众筹等其他业务,个人金融服务市场空间有望达万亿规模。数据金融公司有机会在增量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
据央行统计,目前传统的金融机构对国内个人征信的覆盖率仅为28%,而美国个人征信市场的覆盖率为92%,以FICO信用分为主要依据的美国个人征
信系统已经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