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财政与金融》.doc.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财政与金融》.doc.doc

上传人:junli42416 2016/6/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财政与金融》.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财政与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姓名:胡诗瑶班级: 100508 班学号: 20101748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利率市场化之所以不能突飞猛进、一蹴而就, 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化机制起作用的基础条件不具备。在这种条件下, 即使是给了利率市场化之名, 也不可能达到市场利率有效配置资源之实。制约我国形成市场化利率体系的因素很多, 细究起来, 涉及的范围方方面面, 但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 即市场经济主体没有完全形成和市场体系及运行机制的匮乏是制约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因素。(一) 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没有完全形成这里的市场经济主体主要指企业、政府和商业银行。企业是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使用者, 负债率过高, 大量依赖间接融资, 是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金融制约。另外, 虽然经过不懈的摸索与改革, 我国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 的治理结构仍不够完善, 预算约束软化问题也未能彻底解决。这种情况下, 利率作为资金成本的约束力, 自然就会大大降低, 市场机制的驱动力也会大打折扣[4] 。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作为经济的参与主体, 直接形成了对资金的需求, 特别是在各地区大力开展基础建设的情况下, 即使是预算约束下的财政行为, 也有对信贷资金的大量需求, 且这些需求往往是伴随项目的长期非利率敏感性资金需求。在中国高投资率的背景下, 这种政府行为成为全面推行利率市场化的羁绊之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主体, 其自身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利率市场化的形成。在以国有制为主的银行体系下, 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管理水平的相对落后, 也成为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的障碍。(二) 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匮乏市场化利率的形成依赖于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 除要有各种市场化的经济主体外, 还需要完善的市场结构和丰富的产品结构。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结构仍不完善, 银行信贷之外的货币和资本市场规模相对过小, 且市场的同一性较大, 缺乏结构层次的合理性。这种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必然也存在着交易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的相对匮乏。例如,2005 年末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负债存量中, 贷款负债占 64%, 而证券类负债只占 14 ? 1%( 如表 1 所示)。而同期美国非金融机构负债存量 327378 亿美元中, 贷款占比仅为 15 ? 2%, 证券负债类则占到了 65 ? 8% 。我国的金融结构偏重于间接融资, 不仅体现在金融资产存量方面, 在每年新增的融资流量中, 直接融资的比重也相对有限。 2005 年我国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总量中, 贷款比重为 %, 虽比 2004 年的 % 有所降低, 但间接融资仍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 见表 2)。另外, 在企业直接融资中, 债券融资比重过低问题,直到 200 5 年推出短期融资券后才有所缓解, 企业债的融资比重由 2004 年的 % 上升到 2005 年的 % 。但短期融资券的期限限制仍然制约着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得长期资金。同时, 建立一个产品丰富、结构完善的金融市场, 需要各种各样的市场要素和制度环境(如各类交易中介、信用评估等机构), 而这些问题也是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现实制约[5] 。另外, 在市场运行机制中, 利率机制对宏观调控的影响最为直接。尽管宏观调控方式在不断改革和优化, 但目前以货币总量调控和信贷总量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