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赵玉清怀邦唱腔精髓之初探
【摘要】怀梆是以唱工为主的地方戏曲剧种,艺人特别重视唱腔的创设,形成了自我唱腔特色和审美观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对怀梆艺术的唱腔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词】怀梆 曲情 唱腔设计
赵玉清是众多怀梆艺人中的一位自我文化的守望和创承者,享有“民间戏师”之称号。是怀梆艺术的杰出传承人,她在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近一百三十余部剧目中扮演过旦、生、净等各种行当之脚色,塑造了性格迥异的众多艺术形象,可谓“生旦不挡,悲喜咸宜”,其唱腔具有“声情并茂、声为情使、腔为情设”之艺术特色,且其唱腔多为自设,即使是习得或师传也不是呆板接受,而是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深受怀府八县民众喜爱。“在三百里怀川,赵玉清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人们提到怀梆,首先想到的是赵玉清,提到赵玉清,人们会很自然想到怀梆。一个人与一件事以及一方水土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可以互为指代的时候,她一定是在一方水土的文化传承上为广大人民做了属于永恒意义上的事情”。
笔者通过对赵玉清本人及其家人、同事的访谈,结合对田野调查中收集采录到的赵玉清唱腔录音、录像的分析,探讨了其唱腔风格之精髓,即-解明曲情、谙板制曲。
曲情是戏曲艺术的魂和本质。“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戏曲演出最终目的就是让观众接受,因而演唱者尤须把握曲情。只有明曲情,才能把握剧中人物的特点,塑造逼真形象,从而使不同之观众获得不同程度共鸣。“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解明曲情,知其意之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此种神情”。此处所谓“曲情”既指情节,也指感情,“明曲情、有感情的演唱能以精神贯穿其中,能给演唱以生命,变勉强为自然,变死音为活音”,可见古之戏曲声乐理论家非常重视“明曲情”。从传统唱论关于曲情意蕴的论述及其现实价值看,“唱歌兼唱情”是曲唱的最高准则。曲唱情感的表达,不仅需要技法的合理运用,还需解明曲情。
赵玉清设计的唱腔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她能解明全剧曲情,把握剧中人物情感和性格,所制之曲能合乎人物身份、口吻;能合乎人物感情发展,入情、入境、入戏;能合乎曲情,以情驱声、声为情使;能合乎本剧种的声腔规律,符合剧种受众的欣赏习惯;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唱动人心方为妙,不动人心枉搭功”,为了“动人心”、明曲情,她常设身处地,以求模仿剧中人物之性情而试图做到唱曲者和曲中人物的合二为一。一九六二年,《三审刘玉娘》中刘玉娘形象的设计实现了她“曲唱者”和“曲中人物”的合二为一,甚至观众把她和
“曲中人物”互相指代。
《三审刘玉娘》属青衣唱工戏,移植二夹弦剧目。这是一出悲剧剧目,也是戏曲悲剧性描述对象的主要部分。“中国戏曲悲剧主要反映下层人民特别是下层妇女的苦难,悲怆色彩很浓,凄苦、哀怨成了戏曲的主基调,加上中国戏曲抒情化、借助音乐唱腔来表达的特点,戏曲往往具有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剧格调。”[[]]赵玉清深析曲情,运用“后嗓”,大胆打破唱腔原要求板式,制成刘玉娘独特唱腔,深刻表现了这一悲剧性人物,抓住了戏曲艺术之悲剧格调,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
谱例1
上述唱腔是《三审刘玉娘》中刘玉娘唱腔“心怀恨跪大堂咬紧牙关”起句,一开始用【散板】,甩一大腔,后用“后嗓”,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