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孔庆东谈金庸武侠小说《碧血剑》.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孔庆东谈金庸武侠小说《碧血剑》.doc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2021/8/7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孔庆东谈金庸武侠小说《碧血剑》.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孔庆东谈金庸武侠小说《碧血剑》
我们接着来看《碧血剑》。《碧血剑》是金庸的第二部作品,1956年连载于香港《商报》。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又是跟金庸的生活经验有关,金庸在香港住了一段,会讲广东话,并且也对广东话很了解了。他发现广东人很纯朴、很耿直,有一种实干的精神和作风。在广东人里,他尤其推崇一个明朝的大英雄,叫袁崇焕。金庸不仅是文学家、外交家,对历史也很感兴趣,同时是历史研究学家。在《碧血剑》后面,他就用了很长的篇幅来研究袁崇焕。而《碧血剑》这部小说写的是袁崇焕儿子的故事。袁崇焕有个儿子叫袁承志,他要为父报仇。在为父报仇的过程中,浪迹江湖,结识四方英雄。金庸在后记里说:“《碧血剑》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两个在书中没有正式出场的人物。”这两个没有出场的人物是用“暗写”的手法来表现的,而他用“暗写”手法所刻画的金蛇郎君,比明写的袁承志还要成功。写在明面上的袁承志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情节的牵引人。这部小说用倒叙的方法讲述金蛇郎君的故事。它有两个故事,在讲了袁承志的故事之后,他又倒叙回去讲了金蛇郎君的故事。武侠小说到这里就越写越复杂,它结构的复杂性超过了新文艺小说。从整体的结构上看,我们不能说《碧血剑》就超过《书剑恩仇录》,但可以说它巩固了金庸的艺术风格和影响。金庸把真实的历史和虚构的人事相结合的功夫,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比如说《书剑恩仇录》里有真实的历史,乾隆、红花会这都有过,很多大的战斗也都有过。在《碧血剑》里,袁崇焕的故事,皇太极、崇祯、李自成这都有过。但是,他把自己虚构的人物加到这里面,在历史的缝隙处做文章,在正史没有记载的地方加进去,就好像是一所空房子,里面摆满了家具,他要把家具摆得和这所房子相和谐,这是他的功夫。金庸后来在修改自己的作品的时候,在《碧血剑》上费心是最多的。并且在后面加了一个长达8万字的袁崇焕的评传。金庸小说的文采我们都能感觉到,他的史才也是极为出色的。他要写一个历史研究文章,他会把它写得非常通俗,把所有的史料都吃透。不像我们现在写出来的论文,外行的人都看不懂。他用人格分析法,来解释历史的谜团。他解释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是从心理上来解释的,认为这两个人性格存在着尖锐的冲突,性格是不相容的。所以,表面上看是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其实就是他不中计,也总有一天要杀掉袁崇焕。尽管袁崇焕立了大功,这两个人还是决不相容,这次不死,以后也会死。也就是说,袁崇焕死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敌人的凶残狡猾,再一个是自己的君主是个暴君,再有一个是愚昧的民众。袁崇焕这样一个民族英雄,老百姓并不理解他,一旦有谣言说他是卖国贼的时候,老百姓就疯了一样。袁崇焕最后是被老百姓一口一口地咬死的,把他绑在那里凌迟处死。金庸这样来写,很像鲁迅的思想——鲁迅对愚民的分析和批判。我们会想到鲁迅的《药》,革命者本来是为了挽救民众、为了救民于水火,而牺牲自己的;但是群众不但不理解这个英雄,反而站在统治者一面和统治者一起来迫害英雄。这是一个普遍的历史的悲剧,尤其在近现代的中国,许多英雄不是被统治者迫害,而是死在统治者和愚昧民众的合力之下。所以,袁崇焕之死是非常沉痛的。《碧血剑》的背景和《书剑恩仇录》是一样的,仍然是满汉民族矛盾,但是它在思想上比《书剑恩仇录》前进了一大步。它不是简单地站在汉族的立场上,比如其中有一段很精彩,写袁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