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为了活着而活着-读余华活着有感
D
读完了这本书,不禁为福贵的悲惨遭遇而心痛,然而心痛之余,体会的更多的是书中对活着和死亡的探讨。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这段话作者在韩文版自序中有一次提到,“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这个是我猜测的一种。
《活着》中更多的是非正常的死亡,福贵作为一个过去的不肖子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直到人们以为他们该死的时候依然活着, 而他的亲人: 慈爱的父母、温顺宽厚的妻子、美丽善良的女儿、充满朝气的儿子、年轻力壮的女婿、聪明活泼的外孙却相继走向死亡。对于福贵来说,“活着”就是承受一次次死亡的打击, 是用自己的双手亲手埋葬自己的亲人,这里没有丑恶与美丽的区别, 也不存在善良与正义,美丽鲜活的生命或消于贫穷疾病, 或亡于事故灾难,无边的苦难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 不断向人靠拢, 直至摧毁他脆弱的生命。“死亡”对我们来说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它是如此的真实, 袭击着可以触摸到的人的生命, 而同时我们感受到的也不再是余华以往给予我们的关于死亡的阴冷、战栗与恐惧, 凶残与暴力, 死亡不再是血淋淋的感觉, 这些都随着平静温情的叙述淡淡化开
, 死亡像日暮火红的夕阳渐渐隐失在天边, 纵然是悲哀的结局, 也给予了我们一个壮美的欣赏过程。《活着》展示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悲苦的美。朱光潜所言:“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 而是对待痛苦的方式” 。《活着》用“死亡”直击着我们的心灵, 而它在背后要努力展现的是福贵与他一家人对待苦难的方式。“活着”,原本是中国人的一种最朴素的生存愿望,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存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奋斗的目的。但在“活着”的背后, 又分明地洋溢着一种对生命的感恩和对命运的无奈,需要有难以想象的忍耐力,具备自然生命的坚韧。纵然是这样,我们在这部小说中,还是能看到小说主人翁的那种乐观精神,随口唱两句歌谣,说两句酸话。福贵牵着一头老牛,在阳光正浓的树荫下平静地向我们讲述着他的一生,他很感谢有人听他的故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没有悲伤,没有痛苦,只有怀念,每次向别人述说自己的故事,就好象是又重新活了一次。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就是这样,简单却深藏哲理,要想好好的活着,不仅要有坚韧的毅力,还要有那种看透生死,敢于直面死亡的乐观精神。
在一部著名的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母亲说过一句话:“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看似一句简单的话,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意思是说,众生万物,一产生出来,也就开始了死亡的过程;一完成死亡,也就开始了新的产生过程,此乃生死之一体两面。死亡,作为和爱情一样古老而永恒的主题,穿越种族和时代的隔阂在一代代生者的人生字典里反反复复地被重提和推敲。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那种生与死的探讨值得我们去深思。福贵作为小说中的主人翁,他虽然只是一个非常卑微的人,活了几十年,却真正弄清了一直困扰人的问题。他在讲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