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讲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规范
一、新时期学术规范的制定过程
二、课题类型与来源
本讲主要内容:
三、选题原则与方法
五、如何做文献回顾(文献综述)
四、研究规范
社会科学研究中学术规范
学界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是发端于80年代后期的事,所以本文所说的“新时期”并非指整个新时期,而是指“新时期内的”一个较长时段,具体说就是指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时期。新时期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主要表现为少数先觉者率先倡导;第二阶段为90年代中期至新旧世纪之交,主要表现为在激烈批评学术腐败行为的同时呼吁建立;第三阶段为进入21世纪以后,主要表现为由批评为主过渡到以建设为主。
一、新时期学术规范的制定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中学术规范
(一)第一阶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少数先觉者率先倡导 背景:在学术的草创时期,学术研究往往是“跑野马”般的无序,不大会有规范和程序,人们也难于想到需要规范和程序;在政治高压时期,一些学术争论往往由政治家、宣传家来作结论,甚至由领袖人物来作结论,政治家特别是领袖人物一作结论,人们的观点便一边倒(有的主动、有的被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当然也难于想到(或者是不敢想到)学术规范问题。 “文革”结束后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学术的自觉与学者的自立,其突出表现是,学术摆脱了对政治的被动依附和跟从,摆脱了政治的高压,具有了独立的品格和尊严;学者获得了自我的回归,具有了独立的人格和地位。陈平原等有识学者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倡导建立学术规范的。 陈平原(北大中文系)是最早倡导建立学术规范的学者。1988年7月,陈平原撰写了题为《关于“学术语法”》(原载《瞭望》1988年第38期)。在该文中指出:“做买卖得讲‘商业道德’,做游戏得讲‘游戏规则’,做学问当然也得讲‘学术语法’。”陈平原这里讲的“学术语法”就是指学术规范。 紧随陈平原之后,蒋寅、许明、杨沐等人也对学术规范问题发表了看法。
一、新时期学术规范的制定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中学术规范
(二)第二阶段:为90年代中期至新旧世纪之交,在激烈批评学术腐败行为的同时呼吁建立 一是反对浮躁学风,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 《社会科学报》1998年11月26日发表冯光廉的文章《当今学界浮躁学风种种》,该文写道:“当今学界浮躁学风主要有:不深入社会实际,不愿在材料的广为搜集和精心整理上下功夫;不积极地研究分析他人的学术成果,不清楚自己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匆匆选题、编撰,致使学术成果起点低,重复劳动;急于用‘短平快’的方式从速推出,希冀一鸣惊人;不肯下大气力修改和校阅,错误百出;出版不久便急于托朋友写书评,或拉赞助开研讨会,渴求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的学术反响。长此以往,后果堪忧。” 二是批评学术腐败,呼吁用学术规范去抵制学术腐败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把学术腐败的表现概括为7种:(一)出版物低水平重复;(二)制造学术泡沫;(三)搞假冒伪劣;(四)抄袭剽窃;(五)用权钱捞取学术职称;(六)高等教育和学位注水;(七)学术评审腐败。
一、新时期学术规范的制定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中学术规范
(三)第三阶段为进入21世纪以后,在继续批评的同时,着重点转到了“建设”上 教育部在2001年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纲要》,这是政府文件中第一次提出“遵守学术规范”的要求 2004年6月22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该《规范》共七大部分、二十五条。除“总则”和“附则”外,其余五个部分分别是“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
一、新时期学术规范的制定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中学术规范
三、学术引文规范 (七)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 (八)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四、学术成果规范 (九)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十)应注重学术质量,反对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避免片面追求数量的倾向。 十一)应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讲究科学方法。力求论证缜密,表达准确。(十二)学术成果文本应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