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教师修炼的四重境界.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师修炼的四重境界.doc

上传人:ssnobrx145 2021/8/8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师修炼的四重境界.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师修炼的四重境界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确实有道理。我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一直追随中国教育的改革步伐,从教育的“知青下乡”到“过独木桥”式的高考,从“下海经商”到“教育的产业化”,从“洋思”“杜郎口”等多元教学模式的探讨到回归“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无不显示出教育的时代性。时代在变,教育也在变,不仅内涵变了,传播方式与途径也变了。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感悟与思考,我认为教育有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镜正其形”
教育就是树一面镜子,受教育者就是要用这面镜子来正形。教育从它诞生第一天起,就承担起了用前辈及其他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来教育后辈的责任,后辈不必再去经历这些感知积累,从而大大缩短了人类对整个世界的认知过程,扩大了人们的认知视野,从而丰富了人们认识多彩世界的方法和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延伸了生命的长度,拓展了生命的宽度,成就了生命的高度。
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地进行传播。所以,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民俗、人情,被大家所接受的公共道德标准,这个标准其实就是一面“镜子”。几千年中国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早已给我们树起了标杆式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分别是以
“精忠报国”“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名垂青史的人物,他们是民族精神的镜子;包拯、海瑞是以为民做主而流芳百世的人物,他们是清官廉吏的镜子;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人物,他们是能工巧匠的镜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树起了一面忧国忧民的镜子。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这个“耻”就是生活的镜子。中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铸就核心价值道德标准,呈献给孩子们的书籍应该是“榜样”的示范、“英雄”的故事,榜样是方向、是标杆,英雄是行动的带头人。榜样和英雄就是社会进步的力量,就是生产力。这样的教育,才鲜活,才有个性、有血性,才能唤起少年儿童藏在心底的善与***。
第二重境界是“德修其身”
教育的最基本任务就是要剔除受教育者自身的不良****惯,让受教育者沿着符合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道德要求的方向发展,把人的物性和本能社会化、规范化,把无序的思维变成有方向的发展,把漫无目标的活动变成一种对社会的有益的改造。“教育”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引出”,即把一个真正的人引出来、塑造出来。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立足于把人变好,是教育最根本的东西。教育除传授知识外,其实就是传播信仰的问题。可以说,所有动物在生命的传承过程中,都有教育的活动,正因为这种向后代传承和教育的过程,才延续了动物的本能属性,保持住它的生活****性。动物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生存进行的,没有好坏之分、美丑之别,伴随生命成长而存在,伴随生命终结而消失。而人的教育是促进人发展的社会活动,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培养人在社会中所需要的优秀品质、良好****惯、科学思维、审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