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靳柯刺秦读后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25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靳柯刺秦读后感.docx

上传人:qiang19840906 2021/8/9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靳柯刺秦读后感.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靳柯刺秦读后感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教学相关
一:荆轲读后感  
  我言荆轲刺秦王  
  ——《荆轲》读书笔记  
  4月初,教学楼大厅中放置着一排漂流图书架。我带着我的《赵武灵王》,想着也来参加这漂流活动。随意在书架上翻阅着,却因某本书简介的寥言只语便被深深吸引。这本书就是《荆轲》,高阳著。  
  吸引我的简介,如是写:“和着高渐离的筑声,捧着樊於期的首级,带着徐夫人亲铸之剑,荆轲踏上了刺秦的不归路......而卓尔不凡的荆轲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燕国公主为他殉情时嘴角的那一抹微笑......”。 以前,我认知中的荆轲,至少该是高傲的,抑或是没有七情六欲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儿,才能拥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心境。他以一位永留史册的历史英雄形象存留大家心中,所以印象中的他似乎就该是豪侠之士、武功盖世、身手了得、行侠仗义,怀抱天下之志而舍身刺秦。  
  然而,从拿起这本书开始,我对荆轲的认识开始颠覆。原来,他也不过是个常人。 早年的荆轲怀才不遇,是失意的。正如他自己感慨的那样:“我空怀有一国之才,竟落得如此窘迫之境”。他擅长雄辩,并注重“养气”。但早年的他还是缺少了一份魄力,缺少直面现实的勇气。在“通宵苦思、无法解决”之时,他不止一次地走了“不告而别”之路。第一次是在榆次与盖聂论剑不欢而散之后,第二次是在邯郸与任姜有感情牵连之后,第三次是在燕市久等不到田光接见之后。  
  尽管早年一直怀才不遇,但荆轲从来都是高傲的。跟拜见徐夫人并与之相处交谈的过程中,徐夫人无疑是非常欣赏荆轲这位年轻人的,所以才会将太子丹之前请求数次未果的药方给他,并托他转交给太子丹。徐夫人此举旨在助荆轲接近太子丹,然而,高傲的荆轲觉得自己怀有大国的滔略,就该让太子丹主动地来发掘他、接见他。这份傲气,使得他做了人生中第三次“不告而别”,差点与他后面人生最辉煌的仕途擦肩而过。  
  尽管荆轲有着一股傲气,但他却欠缺了一份抗争,多了几分妥协。他人生中出现了好几次的妥协,而最后两次的妥协更是致命的。在他被奉为燕国的国士后,他向太子丹提出了上、中、下三策来谋求燕国的强盛。上策,合纵;中策,苦撑待变;下策,刺杀嬴政。荆轲善于诡辩与养气,所以他自然是极善于上策的,但无奈合纵是太子丹心中无法为外人道的隐痛屈辱,所以所谓的上策并不为太子丹所认可。相反,荆轲眼中的下策,却是投了太子丹所好。荆轲的致命妥协之一在于他放弃了自己所谓的上策,转投了下策,这是他最大的遗憾。尤其在他以使者身份进入秦宫,通过任姜之口得知秦国内部也有一个秘密谋划反秦的组织时,这份遗憾变得更为苦涩。  
  荆轲更致命的妥协在于他没有继续等待盖聂而是按照太子丹的意思任用了秦舞阳。秦舞阳,是太子丹器重的勇士,十三岁就开始在街头***。单就***的胆量跟剑术,他自然是无可挑剔的。但是,这次的任务却并不是简单地杀一个人。踏进秦宫,面对嬴政,在伺机刺杀嬴政时,秦舞阳必须有镇定自若的气概。可惜,他没有。而聂盖则不同,他的那份胆量与外放的霸气,不仅为荆轲所欣赏,还为徐夫人所推崇。但是,在太子丹的心中,他却不如秦舞阳来得放心,毕竟秦舞阳是燕国人,还是自己养在宫中的勇士。所以,在九月初荆轲仍在苦待盖聂时,太子丹才会说出“先遣秦舞阳”这种副使先行,正使后继的话来刺激荆轲,致使荆轲在隔天便动身前往秦国。  
  在我看来,荆轲刺秦的失败有各种原因:其一在于主谋者太子丹徒有报仇的心切却并没有大国的谋略;其二在于荆轲的几次妥协,明知刺杀嬴政是下策,必须樊於期人头、地图、盖聂三样齐全方能保成功,却最后仍在太子丹若有若无的刺激下任用了秦舞阳为副使;其四在于荆轲跟太子丹都考虑不周,没有任何的备用计划,在苦等聂盖的那段时间抑或更早有刺秦计划之时,就该开始培养秦舞阳的镇定功夫,秦舞阳也是块璞玉,只要荆轲耐心雕琢;其四在于秦国的气数未尽,淬毒的匕首可谓见血封侯,可最后竟然在夏无且医生救人的本能下被击落,所以注定秦国还能继续走下去。  
  然而,荆轲刺秦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影响却是昭著的。正如他告诫秦舞阳:“今日之事,便是一声春雷。只要把雷劈了出去,惊天动地,四海皆闻。这是一个信息,带给所有反秦抗暴的人,告诉他们,行动已经开始,不管你我成功、失败,效用是一样的!任姜会把整个事件透露出去,一传十,十传百,叫所有的人知道,暴力不能统治人民,暴君也不必畏,不管他守卫如何森严,也不能免于被刺、被杀。一次不成功,第二次还会有人来。”  
  纵观后面历史,我想这声春雷真的劈了出去,真正地惊天动地、四海皆闻。这才有了张良,有了后面的前仆后继。  
  荆轲刺秦这一壮举,注定名垂青史。
二:新课程《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