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自 2009 年成立以来,遵循“以课题引导研究,以研究创新思路,以论坛凝聚共识,以共识促进发展”的思路,以大秦岭地区作为一个典型地理单元,以“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总课题,以大秦岭地区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为切入点,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我们以每年一届的大秦岭发展论坛为研究交流平台,与涉及大秦岭地区的西安、宝鸡、渭南、安康、商洛、汉中、广元、广安、巴中、天水、十堰、襄阳、神农架、南阳等地市及相关区县政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研究和论证。逐步明确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纲领,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文化传承为主导,以旅游产业发展、原生态绿色产业开发和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为支撑,以生态城镇群建设和移民搬迁安置为切入点, 省际联动,城市合作, 建设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构建大秦岭生态安全新格局”的战略思路。一、大秦岭地区的主要特征 1. 地理空间宏大。地处中国腹心的大秦岭地区,涉及秦、陇、豫、鄂、渝、蜀等五省一市,下设 20多个地级市和 100 多个县级建制。总面积约 3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 11266 万人。 2. 生态地位重大。大秦岭地区以独特的地质地貌,形成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成为长江、黄河主要水源涵养地和淮河发源地,派生了周边关天、成渝、中原、荆楚等四大经济文化中心。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更显示了大秦岭地区生态地位之重大,他不仅产生了中国历史与现状,更影响和决定了未来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安全。 3. 人文精神伟大。“四大”经济文化中心和大秦岭构成的山水交融,成为中国南北、东西文化的汇聚地和融合区。其中道、儒和佛、基督等外来文化的祖庭均产生于此,这些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 奠定了历久不衰,以包容和天地人和谐统一价值观为主要特征的华夏文明基础。是今后依然具有可持续发展不衰生命力的中华核心文化区域。 4. 发展潜力巨大。大秦岭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世界不可多得、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巨大财富。在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寻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21世纪,大秦岭已愈来愈显示出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具有后发优势。二、大秦岭地区存在的问题本世纪初,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使大秦岭地区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核心区域。该地区各级政府共同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水质安全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 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 生态建设任务重。大秦岭地区植被分布不均,中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部分地方保留有原始森林,低山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较低, 仅为 23%,荒山、坡耕地存量大,生态造林任务艰巨。 2. 水土流失严重。由于特殊的地质地理构造,大秦岭地区每年不同程度的发生山体垮塌、泥石流、地震等各种地质灾害。据测算,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 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约 万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需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6295 平方公里。水土保持任务繁重,治理难度非常大。 3. 水质保护压力大。同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河流,除汉江和丹江这两大河流外,还有 21 条流域面积在 1000 平方公里以上、 220 条流域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和上千条较大支流。国家明确提出,要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II 类要求,汉江干流省界断面水质达到 II 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