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设计
执教:福建省福清市百合小学 林心恩
【课前思考】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独立解答求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等问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这些知识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相应的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在“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中“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同时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与时间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从未见过,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就特别需要感悟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果学生深刻理解了速度的意义,建立“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式(数学模型)则引刃而解。为此,本节课确定以下问题为核心问题:
“深刻理解速度的意义”
【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解决,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会根据这种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行程问题。
2、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在解决问题活动中培养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思考,探究
1、理解判断快慢的三种方法
(1)出示路程。
师:根据它们所跑的路程,你能判断它们谁跑得快吗?
(2)补充“时间”这一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谁跑得快?
,谁跑得快?
、时间都不同,谁跑得快?
学生的分析,并展示线段图:理解求每秒跑多少米的目的就是求相同时间跑的路程。
问:你们会计算吗?列式解答,并得出结论。
师:那大家能告诉我,谁跑得快吗?
【设计意图:全面认识三种不同比快慢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对速度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初步感知,为本课的重点做好铺垫。】
二、辨析,完善
1、学生动笔计算。
①神舟七号飞船在太空中5秒钟飞行40千米,神舟七号飞船的速度是( )。
②磁悬浮列车3分钟行24千米,磁悬浮列车的速度是( )。
③小龙骑自行车,2小时行16千米,小龙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
2、学习速度单位。
(1)观察这三个速度,你发现了什么?
看来这三个8千米所表示的意义不同,那它们不同在哪里?
(2)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