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文学知识复习专题(十).doc

格式:doc   大小:1,953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文学知识复习专题(十).doc

上传人:tuankuiniu 2021/8/11 文件大小:1.9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文学知识复习专题(十).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文学知识复****专题(十)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单选题 (共28题;共56分)
1. (2分) 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色是( )
A . 气骨内敛,意沉调响    
B . 气貌高古,清雅闲淡    
C . 气势壮大,刚健明朗    
D . 有气端翔,音情顿挫    
2. (2分) 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
A . 猫·狗·鼠    
B . 五猖会    
C . 二十四孝图    
D . 琐记    
3. (2分) (2016九上·怀柔期末) 《三国演义》中非诸葛亮故事的是( )
A . 挥泪斩马谡    
B . 空城计    
C . 舌战群儒    
D . 桃园三结义    
E . 借东风    
F . 七擒孟获    
4. (2分) (2019八下·东阳期末)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 . 古人为诗文集命名,或以作者的姓名、字、号等命名,或以谥号、书斋、官职、居官地或郡望、出生地等命名。如《韩昌黎文集》是以郡望命名的。
D . 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5. (2分) (2019七上·德清期末) 下列文学常识及传统文化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金色花》一文借助奇妙的想象,文中的“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和母亲玩起了捉迷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一个慈祥、疼爱孩子的母亲,展现了泰戈尔作品“爱、欢乐、光明”这个永恒的主题。
B . 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记录,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比如:“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等;像我们这样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都可以叫“豆蔻年华”。
C . 古人在称谓上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所谓尊称即指对他人敬重的称呼,如:“尊君”指对方父亲,“令媛”指对方女儿;谦称即指对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关的人与事的谦虚的称呼,如:“犬子”指自己的儿子。
D . 用典是古诗中常见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法,唐代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就曾化用陶渊明闷坐菊花丛中,痛饮刺史王弘送来之酒,至醉而归的典故,以此来表达自己心中的那份惆怅与凄凉。
6. (2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 .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 . 《满江红》是题目,作者秋瑾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 . “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7. (2分) (2019七下·昆明月考) 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了中华儿女向它学****的决心。
B .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故土的思念之情。
C . 《最后一课》是德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表现了法国沦陷区人民的悲痛与愤慨,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D .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8. (2分)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 中国的传统节口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鲁迅的《社戏》、沈从文的《端午日》、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冋想》,把家乡民俗风情写得平中有奇,闪耀着传统文化的光辉。
B . 任何人都走不出童年,仟何人的内心都珍藏着童年的记忆。淸朝文学家沈复、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