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书愤》.doc

格式:doc   大小:23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书愤》.doc

上传人:1656741**** 2021/8/12 文件大小:2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书愤》.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书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②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③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④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⑤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
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这节课我们共同学****陆游的诗歌《书愤》。并以《书愤》为例,学****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第一模块(知识梳理)
一、知人论世(学生查资料,教师补充并梳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 (家庭环境的熏陶)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国难伴其一生)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 (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 (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屡遭罢黜,理想不变)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
二、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三、课文诵读
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