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54].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54].docx

上传人:1656403**** 2021/8/12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54].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一、导课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要学他另外一首质朴自然的小诗《夜雨寄北》。
作者及背景
要阅读和理解一首诗歌,一定要对作者有所了解。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李商隐
古代通讯极不方便,寄出一封信往往很长时间对方才能收到,甚至有一些信永远都寄不出或者收不到。加上古人常常为谋取一官半职而离乡宦游,因而与家人聚少离多。李商隐就是其中之一。有没有同学知道李商隐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滞留巴蜀今天的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读诗
读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诗
你问我的归期,归期实难说准。
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才能归去,与你共剪西窗烛花。
当面诉说巴山夜雨的情景。
3、同学们,在分析诗歌之前,我布置一个具有悬念的作业,学完这首诗用一句话给诗歌题目加一个副标题。
品诗
题目“夜雨寄北”
(1)寄北:“北”诗人在什么地方?家人在什么地方?诗人在巴蜀,亲友妻子在长安,隔着千山万水。因此诗题为“寄北”。
(2)“夜”,古人远在异乡的夜。同学们想象一下,没有我们现代的先进的通讯设备,没有电灯,异乡的夜,异乡的雨,异乡的雨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会如何?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又为什么?“寄”的是什么?仅仅是信吗?寄的是诗歌内容,就是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题目就已经初步把诗歌的情境点染。
2、“君问归期未有期”
谁问“归期”谁答“未有期”?为何“未有期”?如此矛盾,扣人心弦。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猜测一下,“谁问归期?如何问归期?”妻子?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呢?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一问一答,表现出相互之间的殷切之情。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跌宕有致。
板书“矛盾开篇,扣人心弦
有问有答,跌宕有致”
巴山夜雨涨秋池
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也回答了“寄”的原因是“君问归期”。“寄”的答是“未有期”,“寄”的意是“巴山夜雨涨秋池”。
让我们再次品味一下“夜”字,一般的夜与远客的夜有何不同?巴山的夜有何不同?巴山的雨夜又有何不同?
巴山在哪?妻子在哪?巴山与长安,相隔千山万水。因为思念故有“君问归期”的殷切之情。然而面对聚少离多的亲人殷切的期盼,诗人却只能回答“未有期”。此时此刻他心中的凄苦可想而知。
然而诗人却不是主观诉说自己多痛苦,而是高明地运用了客观的容易触发悲思之情的意象
-----夜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秋”是季节,但仅仅是季节吗?在古代秋的内涵是什么?巴山的秋又是什么?
一年之中我们什么季节最想念家?一天之中我们什么时辰最想念家人?在最思念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