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乞巧》课后反思示例.docx

格式:docx   大小:77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乞巧》课后反思示例.docx

上传人:feng1964101 2021/8/13 文件大小: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乞巧》课后反思示例.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乞巧》课后反思示例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月工作总结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孩子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假如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战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胜利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局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布置了让同学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同学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同学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孩子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同学、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同学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