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关于催化剂的探究性学习》
铜井中学邵飞
一、探究性学习目标
1、 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能进一步解释催化剂的概念。
2、 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知道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催化剂。
3、 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1、实验方案的设计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三、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四、 教学过程
1、 基础回顾(1)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的特点是什么?
2、 探究性问题
探究一:引领学生分析并完成探究性问题一
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镒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
现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结论
总
结
实
验一
取5mL5%的过氧 化氢溶液于试管中,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有气
泡产生, 木条不 复燃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
气,但是 。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为: O
氧化 镒是 过氧 化氢 分解 的催 化剂
实
验二
向试管中加入少 量二氧化镒,把带火 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中。
木条
不复燃
二氧化镒没有分解出 氧气。
实
验三
向盛水的试管中
加入二氧化镒,伸入 带火星的木条
没有 明显现 象
实
验四
二氧化彘能加快过氧
化氢的分解
(1)请你帮小丽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小丽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 起的作用是。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 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 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四”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 验。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是:o
小结:
实
验一
反应慢二氧
化镒
过氧化氢——
—水+氧气
实
验二
实
验三
二氧化镒加入 水中不产生氧气。
实
向盛有5mL5%过氧化氢
有大量气泡
验四
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
镒,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产生,带火星的
木条迅速复燃
(2)对比(或对照等);
(3)第一方面:比较二氧化镒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
第二方面:倾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人过氧 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镒仍然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 解速率(化学性质没变)
探究二:
小丽同学又想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镒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这一命题。她如何设计此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 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结论
总
结
实
验一
实
验二
实
验三
实
验四
实
验五
解析:
实验操作
实验现 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结论
总
结
实
验一
给试管中的氯酸钾加
热至熔化一段时间时,用带 火星的木条检验。
木条复
燃
产生氧气
氧化 镒是 氯酸 钾分 解的 催化 剂
实
验二
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镒
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
检验
木条不
复燃
没产生氧气
实
验三
给试管中的氯酸钾加
热至刚熔化时,用带火星的 木条检验。
刚熔化
时木条不复
燃
没有产生氧气
(或产生氧气
太少)
再将刚熔化的氯酸钾
洒入二
产生了氧气
移开火焰,立即洒入二氧化
镒,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氧化镒后,
带火星的木
条复燃
实
验四
加热3g二氧化镒和9g 氯酸钾的混合物后剩余固 体冷却后溶于水,过滤、洗 涤、烘干,乘其质量
二氧化
镒反应前后
的质量相等
反应前后二氧
化镒的质量不变
实
验五
将分离后的二氧化镒
与氯酸钾混合加热
氯酸钾
在较低温度
下分解
反应前后二氧 化镒的化学性质不 变
3、中考再现:
(2007年安徽)15. (9分)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H2O2生成02的快 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课题进行探究,以下是他们探究的主要过程:
【假设】H0生成。2的快慢与催化剂种类有关
【实验方案】常温下,在两瓶相同体积的H0溶液中分别加入 相同质量MnO2和红砖粉,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体积)。2所需要的时 间。
【进行实验】下图是他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图,气体发生装置中
A仪器名称是:—,此实验中B处宜采用的气体收集方法是:
【实验记录】
实验编
1 2
号
反应物 6%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