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乳化液泵站培训讲义.doc

格式:doc   大小:240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乳化液泵站培训讲义.doc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03 2021/8/16 文件大小:2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乳化液泵站培训讲义.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南京六合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Nanjing Luhe Coal Mine Machinery Co.,Ltd
一、
第版 2007 年 3 月 目次 乳化液泵站的用途及组成
二、
乳化液泵的工作原理
三、
乳化液泵的流量和压力
四、
乳化液泵站的主要技术参数
五、
乳化液泵站的液压系统
六、
乳化液泵(泵头)的构造
七、
乳化液箱主要部件介绍
八、
乳化液泵站的使用
九、
常见故障的判断方法及处理
十、
乳化液泵维修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附:液压传动介质--乳化液
附图请见使用说明书
一、产品用途 卧式电动往复泵是多缸作用,电力驱动柱塞泵,在常温下输送无腐蚀液体适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用作煤碳开采中的液压支架、支柱及各种液压机械的动力源。
2、用于石油矿场的注水工程,煤层注水。
3、用于水泥生产、煤碳开采过程中的喷雾灭尘。
4、用于机械设备、建筑、管道、船舶的清洗,除锈等。
5、用于现代水射流技术的动力源。
二、产品型号、内容及特征
1、型号意义
□ 口 B □□口 -- □ / □
排出压力 (MPa)
公称流量
(L/min)
电机功率
(W)( 可省略 )
结构形式
(卧式: W)
特征
(水:S;乳化液:R ;喷雾:P)

电动
(可省略 )
缸数
(可省略 )
例: PB320/ 喷雾泵 :流量 320L/min 压力
5DSB200-315/ :5 缸电动水泵,功率 200kW ,流量 315L/min ,压力
2 、产品内容见表 1
三、产品结构及原理 本厂生产的卧式电动往复泵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电机,根据使用环境配防爆电机或普通电机。
2、泵,泵的系列型式及结构特征见下表 2。
3、外部控制阀(安全阀、卸载阀、溢流阀等),根据用户不同需求而配置。
4、外部附属部件(进水过滤器、蓄能器、压力表、电控柜等),根据用户不同需求而配置。 注:上表所列为我公司所生产的主要泵型的基型产品,若实供产品与表中所介绍内容不符时,以随 机说明书附图为准。
电动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电机通过联轴器,并经过一级齿轮(或不经减速,用 6 级电机)使曲轴旋转,由曲柄连杆机构,使 柱塞在高压缸套中作往复直线运动,在泵头吸排液阀的配液作用下,使工作介质源源不断地吸入与排 出,进入执行元件。
卸载阀的作用与工作原理: 当执行元件的压力为额定压力时,卸载阀使泵卸载,泵出的液体无压地流回吸液口,并可阻止执行 元件压力液体地回流。而当执行元件的压力低于额定工作压力的 75%时,泵又继续向执行元件供液。
高压型 (>10MPa) 卸载阀体内有三组阀组成:单向阀、卸载主阀、先导阀。动作顺序为:由执行元件 压力控制的先导阀开/闭-卸载主阀开/闭-单向阀闭/开。
低压型(< )由单向阀和卸载主阀组成。动作顺序为:由执行元件压力控制的阀杆使卸载主阀 开/闭-单向阀闭 /开。
卸载阀的调定卸载压力为额定压力。调整卸载阀弹簧压紧螺母可得到不同的卸载压力。 安全阀的作用与工作原理: 其基本由阀体、阀芯、阀座、弹簧等零件组成,液体压力通过阀芯由弹簧平衡,通过调整安全阀尾 部的螺纹,以得到不同的开启压力,在卸载阀(或溢流阀)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泵压达到安全阀的开启 压力时,安全阀开启,以保证泵站设备不受损坏。
安全阀的开启压力调定为额定压力的 110%。
进水过滤器的作用与工作原理: 阻止污物杂质进入泵站及执行元件。
PB-04 型(通流能力 160 升 /分)为双圆筒状并联网式过滤器,进水可用其一路或两路进入泵内(通 过变换两只三通阀)。清洗时,应左右滤网分别清洗。如先洗左边。应先拧开过滤器下边的排污螺堵及 其上方的反冲阀,并使进水只通过右过滤器进入泵内。开动泵,转动左过滤器上方的手轮 3-4 周,压力
水通过反冲阀进入滤芯,冲刷出的污物流出排污口,清洗后,拧紧排污螺堵和反冲阀即毕。
清洗右过滤器程序亦然,只需把左右位置调换即可。
PG 型(通流能力为 320 升 /分)为单圆筒状网式过滤器,其滤芯可旋转。清洗时应先停泵,松开过 滤器下方的放水螺堵,打开泵的进水阀门,用手柄顺时针方向转动滤芯,在过滤器体内清洗刷的作用
下,滤网上的污物随清水流出,拧上螺堵即毕。
蓄能器的作用:
运用气体可压缩原理,在液压系统中起着贮存能量,稳定压力,吸收压力脉动的作用,充气压力为 额定工作压力的 60%左右。
4、使用与维护保养:见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