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夜雨寄北》“虚实”手法赏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夜雨寄北》“虚实”手法赏析.docx

上传人:露露二天 2021/8/17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夜雨寄北》“虚实”手法赏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夜雨寄北》“虚实”手法赏析
一般而言,诗歌创作是化虚为实,而诗歌欣赏则是借实显虚。下面我们来赏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运用“虚实”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全诗叙事写景,寓情于事,情景交融,朴实无华,却令人回味无穷。原因何在?这与其巧妙运用虚实手法有很大的关系。首句起笔以自己所处时空为触发点,以“君”直呼对方,借对方来信之实,想象“君”对“我”的询问“归期”。“问归期”三个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妻子对丈夫的牵挂与期盼,其实也是丈夫对妻子的思念。接下来是“我”的回答:未有期。看似生硬的三个字,却饱含深情:我又何尝不想早点回家?但如此天气,如此艰难的旅途,如此繁杂的事务,能早得了么?妻子看到我不能回家,又会生出多少的担心呀!然而对此“我”只有满脸的无奈。可以说这句诗诗人以换位思考写相思之情,“君”未必真有来信,可能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这种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手法在古诗词中被大量运用,以委婉形式传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君”问为虚,“我”答为实,对方思“我”为虚,“我”思对方为实。此为一。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承前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既写景寓情,又承“未有期”作出解释。“巴山”点明自己所处的位置,“秋”点明时令,“夜”点明时间。“雨”与“涨”点明下“雨”的程度,而究竟是下得时间长还是下得急或是又急又长则不得而知,但一个“涨”字足令诗人苦闷。此句通过实景,使人仿佛感受到了“我”的无助与压抑:周围黑夜茫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身边无一亲友,使人倍感孤独与凄凉。这“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饱含了诗人漫漫长夜对妻子的无限思念。此为二。
第三句以“何当”一转,直点以下为“虚”境。接下来,两句分别写了两个“虚”景:一个是“共剪西窗烛”,另一个是“话巴山夜雨时”。而这两个景都是未来之情形。这两个“虚”景,就未来的时间点而言,一为“未来现时之景”,一为“未来过去之景”。第三句中“共剪西窗烛”,一个“共”字,把夫妻的团聚与幸福全都写了出来。而一个“剪”字,更是突出了“我”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亲昵缠绵窃窃私语,夜深却毫无睡意。而“共剪”二字,把夫妻的那份恩爱与团聚的幸福都刻进了这一动作,细腻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的温暖图画。
第四句是承第三句“西窗烛”之话语。“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却”字,点明“剪烛”之后,接下来一同谈起了“巴山夜雨”的那个不寻常的夜。“却话”是追忆,那么“话”了些什么呢?那夜,是妻子想念丈夫是否已经接到了信,还是回信了或人已在回家的路上?是丈夫接到妻子来信时的兴奋,还是“未有期”的惆怅,或是夜雨时的孤寂,抑或对团聚的企盼与憧憬?

然而,一个“何当”挡在前面,点明这两个画面只不过是诗人的一种幻想罢了。本诗两次写到“巴山夜雨”,前一次实写,是看信的时刻,后一次虚写,只是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