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放射性的发现
人物介绍
亨利·贝克勒尔 Antoine Henri Becquerel
1852-1908
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实验物理学家
放射性的发现者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发现自发放射性
贝克勒尔
1852年12月15日出生于法国巴黎。
1872年-1874年在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学习。
1874年-1877年在巴黎公路桥梁学校学习,毕业后获工程师职位。
1878年起,任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助理。
1888年获得巴黎大学科学部博士学位。
1889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892年担任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这个职位是他祖父和父亲担任过的。可以说,亨利·贝克勒尔是研究荧光和磷光现象的世家子弟。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磷光专家。亨利·贝克勒尔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也成了出色的研究磷光的专家。因此,在他父亲去世后,亨利·贝克勒尔就被任命为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
1906年12月1日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副院长。
1908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长后不久即于当年8月25日在布勒达尼去世,享年56岁。
贝克勒尔的铀盐实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了原子核现象,这一发现成了核物理学研究的开端。
发现的过程
1896年初,法国一位著名数学物理学家彭加勒,收到伦琴发现X射线的通信后,在法国科学院1896年1月20日的例会上向与会者报告了这件事。贝克勒尔正好在场,他问彭加勒,这种射线是怎样产生的?彭加勒回答说,似乎是从真空管阴极对面发荧光的地方产生的,可能跟荧光属于同一机理。彭加勒还建议贝克勒尔试试荧光会不会伴随有X射线。于是第二天贝克勒尔就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开始试验荧光物质会不会辐射出一种看不见却能穿透厚纸使底片感光的射线。他试来试去,终于找到了一种物质具有预期效果。
贝克勒尔得到的第一张铀辐射照片
这种物质就是铀盐。贝克勒尔拿两张厚黑纸,把感光底片包起来,包得那样严实,即使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天,也不会使底片感光。然后,他把铀盐放在黑纸包好的底片上,又让太阳晒几小时,就大不一样,底片显示了黑影。为了证实是射线在起作用,他特意在黑纸包和铀盐间夹一层玻璃,再放到太阳下晒。如果是由于某种化学作用或热效应,隔一层玻璃就应该排除,可是仍然出现了黑影。于是贝克勒尔肯定了彭加勒的假定,在法国科学院的例会上报告了实验结果。
又过了几天,贝克勒尔正准备进一步探讨这种新现象,巴黎却连日天阴,无法晒太阳,他只好把所有器材包括包好的底片和铀盐都搁在同一抽屉里。也许是出于职业上的某种灵感,贝克勒尔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想看看即使不经太阳照晒,底片会不会也有变黑的现象。于是他把底片洗了出来。哪里想到,底片上的黑影真的十分明显。他仔细检查了现场,肯定这些黑影是铀盐作用的结果。
贝克勒尔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现象,很快就领悟到,必须放弃原来的假设,这种射线跟荧光没有直接关系,它和荧光不一样,不需要外来光激发。
他继续试验,终于确证这是铀元素自身发出的一种射线。他把这种射线称为铀辐射。铀辐射不同于X射线,两者虽然都有很强的穿透力,但产生的机理不同。
同年5月18日,他在法国科学院报告说:铀辐射乃是原子自身的一种作用,只要有铀这种元素存在,就不断有这种辐射产生。
发现的突破点
贝克勒尔的发现实在是太偶然了。如果不是彭加勒在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