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艾灸治疗慢性毒性肝炎慢性毒性肝炎, 亦称慢性肝炎。根据组织学变化, 可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本节主要讨论前二型, 慢性肝炎, 临床主要有乏力、纳呆、腹胀及肝痛等症状,肝脏大多较正常为大,质地中等,或呈颗粒状或有结节形成。针灸治疗慢性肝炎的现代报道,始于本世纪 50 年代[1] 。而从 70 年代起,有关资料逐渐增多。包括各种类型的慢性肝炎, 也涉及到对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的针灸治疗。国内早期多采用穴位注射之法, 发现所选择的药物与疗效有一定关系。如有的工作证实, 在相同的选穴中, 注入不同种类的药物, 结果肌苷酸钠的疗效较维生素 B1 和维生素 B12 为佳[2] 。 80 年代以来,除继续应用穴位注射法外,还采取灸法、耳穴埋针、穴位埋线等多种穴位刺激法, 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为了证明针灸对本病的确切效果, 近年来还不断进行对照观察。有人以针刺至阳等穴与服用垂盆草制剂进行对照, 结果发现。针刺组与药物组在恢复肝功能方面的疗效相同,疗程相近。而针刺组治疗前后 HBsAg 转阴率也较高,表明针刺组在改善乙肝病毒标志方面优于药物对照组[3] 。国外对针灸诊治慢性肝炎也较为重视。在针灸诊断方面,发现慢性肝炎的病人,某些穴位会产生特异变化。如有人对 272 例慢性肝炎病人作了观察, 结果此类病人之右侧曲泉穴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捏压痛。而曲泉、合谷、曲池、天宗的皮温及穴区 pH 值, 左右两侧各异[4] 。另外的工作还表明,针灸和药物并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体征和症状[5] 。关于针灸治疗慢性肝炎的机理探讨,国外做得多些。通过动物实验,已经观察到针灸可以防止四氯化碳引起小鼠肝脏的损伤, 能减轻应激条件下( 捆绑、冷热刺激等) 对肝内柠檬酸和葡萄糖代谢的不良效应,恢复人工造成早期肝硬化的肝细胞变性等。总之,无论临床与原理研究,基本上已经证实,针灸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效是肯定的。加上其方法简单,无副作用,更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治疗】穴位注射(一) 取穴主穴:足三里、脾俞、肝俞、三阴交、阴廉。配穴:期门、中都、胃俞、地机。(二) 治法药液:丹参注射液、 HBsAg-iRNA 、维生素 B1 加维生素 B12 、维生素 K1 ,任取一种。以主穴为主,疗效不显时酌配或改用配穴。除 HBsAg ~ iRNA 仅取阴廉外,余每次取 2 对穴。每穴注射量: 丹参注射液为 1 毫升, HBsAg ~ iRNA 为2 毫克, 维生素 K1 为5 毫克, 维生素 B12 毫升( 含量 100 毫克) 和维生素 B121 毫升( 含量 100 微克) 混合后,分注于 4 穴。注射时,用5 号齿科长针头, 穴位常规消毒后, 迅速刺入, 慢慢送针, 至有较明显的酸胀得气感时, 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第一疗程, 每日 1次, 至第二疗程, 如症状改善, 可改为隔日1 次,待各项肝功能正常,症状消失后,宜剂量减半,再巩固一、二疗程。 15 次为一疗程。(三) 疗效评价疗效标准:痊愈: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各项肝功指标正常,肝大回复;显效:症状均明显减轻或多数症状消失, 肝功指标接近正常或肝功指标多数正常, 肝大改善; 有效: 症状和体征有一定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或反趋向恶化。共治 205 例,按以上标准评定,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效果。其中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