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中医-从脉痹认识动脉粥样硬化.docx

格式:docx   大小:68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从脉痹认识动脉粥样硬化.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1/8/19 文件大小: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从脉痹认识动脉粥样硬化.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脉痹认识动脉粥样硬化
 
   
 
 
 
 
 
 
 
     
 
 
 
 
 
  中医古籍中没有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体征,可归属于“眩晕”“头痛”“痴呆”“中风”“胸痹”“真心痛”等病证。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在动脉内膜损伤基础上,脂质沉积,纤维帽形成及结缔组织增生,导致动脉壁增厚、硬化斑块形成和引起血管腔狭窄,这与中医“脉痹”有相同之处,两者的相关性具体阐述如下。
  “脉痹”的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研究一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以血脂代谢异常,继而脂质浸入,引起动脉壁弹性纤维破坏,管腔狭窄为主要病理特点,根据中医“效法自然”的观点来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理论中的“痰浊瘀毒”有形实邪相类。外感六***,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聚、痰浊内生。其中,《黄帝内经》提及的膏脂学说是中医认识脉痹的重要理论依据。“人有脂,有膏,有肉”(《灵枢·卫气失常》),膏脂与津液同出一源,津液之稠浊者为膏脂,水饮之厚浊者为痰饮,水液中浊脂能化入血中,聚而成痰,痰浊壅涩血脉,滞而不行,留而不去,凝聚成结,这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相类似,正如《景岳全书》曰:“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荣卫充; 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
  脉痹“在于血凝”“脉涩”“瘀血” 气虚血瘀,或气行不畅、血脉瘀滞,或痰阻脉络、痰瘀阻络,互为因果,互结为患。脉痹的病机重点为“瘀”,瘀血贯穿整个脉痹发生发展的过程。“毒”泛指一切致病因素,狭义指痰浊、瘀血等有形之邪。血脉瘀滞,久则为“败血”“污血”,久蕴生热酿毒,“毒邪最易腐筋伤脉”,导致斑块炎症浸润、糜烂、破溃等,这与现代医学因血小板聚集引起的血液浓、黏、聚、凝与微栓子栓塞的认识相一致。
  “络风内动”是脉痹引起心脑血管事件链的关键 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风险是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这种“多变”“易损”具有“风动”的特点,引起的胸痹心痛或卒中病证也是发病急骤,表现多端,极类似“风证”,按中医“取类比象”来说,易损斑块的破裂可以理解为“破裂风动”。
  气血失常是脉痹发生的内在始动因子 痰瘀、浊毒内蕴相互为患,是络风内动重要的致病因素,且贯穿整个疾病的始终。“络风内动”是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 “易损”和“不稳定”的关键,加速心脑血管“风证”的发生,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终致顽疾,迁延不愈。
  风药论治
  脉痹系血脉凝涩脉络痹阻所致,据其“乃络脉涩而少宣通之机,气血凝而少流动之势”,论治之法当以通为主。脉痹的“痰瘀浊毒论”得到各医家的一致公认,临证多采用豁痰、化瘀、解毒之法,收效不甚满意。借风药气芳香而轻薄,辛散、开发、宣通、走窜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