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杜甫的水灾诗与风灾诗赏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杜甫的水灾诗与风灾诗赏析.docx

上传人:仅仅三声 2021/8/19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杜甫的水灾诗与风灾诗赏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杜甫的水灾诗与风灾诗赏析

摘 要:有着诗圣之称的诗人杜甫,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现实主义写作诗人。为了表达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杜甫常常将自己亲眼见到的灾害景象写进诗作当中,用震撼人心的诗句抒发着自己对贫苦劳动者的同情,对人类命运坎坷的唏嘘以及对无情的自然灾害最发自肺腑的痛斥。本文通过赏析杜甫水灾诗、风灾诗,对隐藏在杜甫诗句中诗人的思想和感情进行了认真的剖析,深入探讨了杜甫的灾害制作对当代文学的启示作用和独特价值。
关键词:杜甫;水灾诗;风灾诗
杜甫的诗是现实的反映是古代文学界早已达成的共识,他生活的朝代不仅在政治上由盛转衰,而且天灾不断。杜甫有心为国为民效力,却始终得不到君主的信任。期待着能够为唐朝君主所重用,却无奈仕途坎坷。直言进谏敌不过朝中权贵,一片诚心战不败世态炎凉。这一切,都使杜甫的诗形成了悲伤的感情基调,他的悲伤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于唐朝浓郁的爱国情感,因为爱国却无法效力而悲伤;因为爱民却无法保护而悲伤。这种悲伤在他的灾害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杜甫的《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1这首诗就记录了大雨引致黄河泛滥之后,灾民遍野嗷嗷待哺的情况。在这首诗中,杜甫用“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这四句话来形容灾祸的惨烈。其中,杜甫选用了“积”这个字来表示大雨的程度就仿佛天地为了下这场雨积蓄了很久一样,用一个字浅显易懂地描绘出大雨倾盆时那让人震撼的样子;用了“漏”这个字来表示大雨给百姓造成的灾难。“百谷”,出自《书・舜典》中“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一句,是对天下所有粮食作物的统称。所谓“漏”,是形容人们在抓起一把谷物粮食的时候,从手中滴落的竟然已经不是粒粒粮食,而是颗颗水滴。短短两句话,区区十个字。杜甫从一个平民百姓的角度描绘了这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灾害给人们群众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在这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衙门官员和地方政府已经无能为力了,他们只知道每天忧心忡忡地度日,到处倾诉灾害的惨烈,却没有办法帮助灾民们从灾难中恢复。但是杜甫并没有被这样惨重的灾难吓倒,诗尾处“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这两句就实实在在地表达了杜甫苦中作乐战胜灾难的情怀。尽管只能和普通百姓一样在大水中泛舟而行,但是杜甫心里面幻想着自己是到了仙境,能在偶然之间摘到大大的蟠桃,钓到水里兴风作浪的巨怪,帮助贫苦百姓战胜水灾。还有杜甫的《九日寄岑参》“出门复入门,雨脚但仍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1]这首诗是写由于被连日大雨阻碍,诗人不能和好朋友岑参一起结伴在重阳节共同饮酒赏菊,十分的遗憾。诗中表达出对人民遭受天灾的同情,表现了杜甫时刻关心人民疾苦的高尚情怀,在思念友人时都会发出对苍生百姓的关心。《秋雨叹》三首,记述了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天降大雨,持续了六十多天,百姓田中的庄家都被大雨淹没,连居住的房屋墙舍也都倒塌,人民深受其苦。其二:“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辩,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绸,相许宁论两相值。”第二首写了连绵不断的秋雨摧伤农作物,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是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却不顾人民的死活,只想讨好唐玄宗来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