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 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
露浓厚的家国之思。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 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 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 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应该说,余光中在 大陆出现不久,就凝固成了一个文化形象:携一缕乡愁,听 一袭冷雨,浅浅海水那边的月下孤影,苍老泪滴。啊,退回 唐朝,这分明就是李白的对影三成人,杜甫的凭槛泪泗流。 如果仅从这样的文化符号上来读余光中,显然对他是不公平 的。
最初,余光中作品传入大陆,也就是诗歌《乡愁》 ,散 文《听听那冷雨》等极有限的几篇。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的 地方,就是其鲜明的逆旅异乡的愁思永昼, 故园依稀的梦魇,
乡愁的文化附庸,越来越像一种工具,一种政治的需要。因 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乡愁》 ,却在各种各样的场合
或谱曲,或传诵,就不太奇怪了。
余光中的诗歌,除了它的主题能满足一些需要外,似乎 找不到什么经典之作。像那首《乡愁》就不必说了,倒是有 几首,像《碧潭》、《五陵少年》、《问烛》、《永远,我等》等 还有些意境,但比起同是宝岛的诗人洛夫、郑愁予、商禽还 是要逊色许多。老余的诗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太注重音 韵和节奏了,这样大概容易害义,往往流如一般的歌词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余更适合当一个出色的词作家,真的 那样,台湾的庄奴怕是要掉饭碗了。如果这样的古典修养, 加上西学的穿凿,用之于散文的写作上,必定会自成一家。
余光中创作的指称有很多,什么“四度空间” 、“艺术上 的多妻主义”、“左手为文,右手为诗”等,但这除了说明他 的涉猎的领域宽广之外,和他的创作成就好像关系不大。只 要认真读过余氏的人,应该都能领会。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 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的 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自 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 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 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如 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 将它伸展得更长。 ” 面对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 血脉浸润的诗人正跨越着空间的乡愁,又沉浸在时间与文化 的乡愁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对中华民族及其博大悠久 的历史文化,作者几十年来都保有强烈而深沉的尊敬仰慕。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 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 乡已经改变了。 我当年离开内地: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 回 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 21 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
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本文恰似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 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 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 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 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可谓 情丝和雨丝交织。
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