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2016人教版一年级新教材解读
一、总说新教材特点
。2012年启动,历时四年半。
。各种审核达20多次,中央第一次审阅义务教育教科书,空前重视。
。
。
二、教材解读:
(一)教材背景
:立德树人。
,满足一线要求,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比如:拼音教学置前,影响学生入学积极性;选文的经典性等等。
:语文的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体现人性化理念。关注学习者的切身需要,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服务于儿童学习母语的未来的“可能”。顺序调整的背后,更让人欣喜的应是
对学情由“漠然”到“因循”的态度转变;
教学从“灌输”到“服务”的方法转变;
儿童从“接受”到“主动”的认识转变。
一年级入学,母语教育承载的“工具性”之余,更多是的辅助学习习惯的养成,满足自学能力的提升,丰富学习的经历。伴随这一切的,应是愉快、欢喜、幸福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特别值得传承与延绵的“学习情态”。从小奠基,影响终身。教材的变化,朝着有利于情态形成、习惯养成、能力提升的方向发展,自然值得点赞。比如顺序的调整,能让“课堂教学”带来的独特经历更深入人心,更让儿童欢喜,这真值得欢呼。其实,识字的目的是服务读写,拼音学习的目的也是服务读写,殊途同归,重在教学的过程、方法、态度,而不在于先后顺序。
(二)七个创新点
:选文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
变化:在内容上,80%左右的旧课文被换,就连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静夜思》也不见了踪影。旧版教材共有20篇课文和8篇识字,新版教材仅保留了旧版的8篇。新版教材中,很多熟悉的课文,比如《一去二三里》、《小小竹排画中游》、《静夜思》等都被取替。新版语文教材上册新增了《汉乐府·江南》《秋天到了》《明天要远足》《升国旗》等文章,还有俄罗斯作家巴乌姆美莉作品《小蜗牛》。
2
很多经典课文又恢复了,“时文”相对少了;
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
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占有较大比重。
: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分单元教学,若干板块内容穿插安排在各单元之中。
小学低年级分三个板块——课文、识字写字、拼音。教学中可以大致按照板块顺序进行,也可以穿插进行。
综合性学习——往往在实际教学中有走过场之嫌,新教材次数有所减少,中心更加突出。
口语教学表面上减少了,实际是分散了。
汉语拼音教学可以相对集中完成,识字写字教学和课文教学可以有更多的融合。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多一些融合重组。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予以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另一条线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双基”、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分成若干点,由浅入深分布在各单元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
小学的单元设计:思考练习题;语文园地;“和大人一起读”(强调亲子,这是一个两点)
: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在教材呈现和教学中不可以强调体系,防止过度操练。但总得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时有“干货”可以把握,一课一得。
体现知识体系、能力点的五个渠道——教师用书,单元导语,思考拓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