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管理类联考】逻辑参考笔记.doc

格式:doc   大小:95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管理类联考】逻辑参考笔记.doc

上传人:小雄 2021/8/23 文件大小:9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管理类联考】逻辑参考笔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管理类联考逻辑指导(适用于逻辑题目、论证有效性分析部分)
20种应该避免的逻辑思维错误 每个人都应该懂点逻辑学,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更多的信息和评论发表,我们要通过自己 的逻辑思考来辨别里面的真伪。
这篇文章主要摘录《简单的逻辑学》一书里的第五章,弥缝选出了最常见的20种逻 辑思维错误(非逻辑思维形式,Informal Fallacies) o通过阅读本文,我相信你可以把这些 理论与很多网络上''五毛"的非理性评论,一些事件中产生的错误逻辑观点或现实生活中遇到 的事件对上号(弥缝也在一些思维模式的最后添加了实例,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看这几种网络上流行的''五毛党"惯用的伎俩:
对人不对事 在论证中,我们要关注的是论证本身,而不是做出论证的人。如果一个人忽略论证本身而故 意去攻击论证者,那么他们就违反了这个原则。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就是在他人辩论时, 通过向公众传达关于对手的与论证无关的信息,例如生活中的负面信息,以此来达到击败 对手的目的。这种谬误制造者的目的是转移听众对论证的注意力,这种情形通常是由于论证 者本人处于劣势。
如果论证的目的仅仅是获胜,对人不对事谬误将会有效地发挥作用。它可以使听众以同论 证毫不相关的理由来反对你的对手,而你则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来取悦听众。它造成的后果 是,你可以庆祝你战胜了对手,但恰恰是你所没有做到的的——至少在逻辑上。你的胜利并 非源于观点的价值,而是源于你扰乱听众视听的能力。
以出身论英雄
现在假设你是一个声誉斐然的公司的从事经验。作为工作的一部分,你对全国著名的大学 和学院知之甚多,并且对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尤其,你知道X学院在这个领域内 声名狼藉。目前,你的公司正在招聘一个重要的职位。在浏览候选人资料时,你扫到一个 X学院的毕业生,彼得,于是你立刻决定拒绝他们进入下一轮,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毕业的学 校。这个时刻,你已经产生了谬误。
不是说你的决定完全不合理。毕竟,以你对X学院的了解,彼得或许确实不是一名合格的 人选。但是,这不是必然的。一颗闪亮的新星是可能出于类似X学院之类的学校的。你所 犯的谬误的根源如下:知道一个来源一般是坏的,于是认定出于这个来源的所有都一定是 坏的。这并不必然成立。
考虑我们所考察的人或事的出身肯定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走得更远。首先我们要问:彼 得从哪里来?紧接着,更关键的问题是:他的品质如何?
【弥 缝注】这两种逻辑错误主要在于辩论方向不在论题上而是参与论证的人上。《三国演 义》中诸葛亮舌战群雄中吴国儒士的问话: ''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 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履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和''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其中都是对刘 备和诸葛亮进行人身攻击—一个织席的和一个没写过经典著作的两个人如何能登大雅之
堂,论国家大事。另外一些例子,如''他父亲是个罪犯,所以他的儿子也不是一个好人''等。
稻草人谬误
论证中,我们要对事不对人,要紧扣论证中给定的论点。在与他人辩论的过程中,如果你为 了消弱对方的论点而故意扭曲其论证过程,那就犯了稻草人谬误。在这个比喻中,''稻草人" 意味着容易对付的事物。在我们误解某个论证时,或是当一些论证非常复杂,我们在理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