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给力”数学高效课堂摘要:信息技术丰富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也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渐渐成为一种习惯,它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生动的画面,直观的动态演示效果,逼真的人机互动操作过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活泼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但笔者认为虽然信息技术是教学辅助工具中的“百宝箱”,但只有深入挖掘、合理利用,并且与数学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才能最终“给力”数学高效课堂。关键词: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 学生总是感觉数学太过抽象, 非常枯燥, 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还产生了厌学情绪。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就会愿意集中全部精力努力地去探索, 认真地去完成。那么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笔者认为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信息技术具有可以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 他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熟知的、现实的生活或问题情境, 这是任何挂图, 教具和语言都很难做得到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个优势,选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展示丰富多彩的世界的相关数学内容, 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一开始就牢牢地“抓住”他们, 一步步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求知。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立体图形”的内容向来是学生最难理解,最难掌握的知识, 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再加上部分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性, 造成这一知识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老师教的时候也很头疼。虽然小学数学中几何的教学内容向来是按照由易到难, 由平面到立体来编排的, 但是学生学起来就是比较吃力。这时候运用信息技术直观的画图展示, 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时,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图形立体效果、演示画图过程,可以很直观的显示图形特征,帮助学生认识图形中底面半径、高与它们体积、表面积之间的关系,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 突出重难点,发展抽象思维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指在本节内容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 是后继学习内容的基础, 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课堂教学的难点一般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理解和掌握起来感觉比较困难的关键性的知识点或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问题。笔者觉得, 一堂好的数学课首先是突破了这节课的重难点。也就是说, 一堂数学课上的好不好, 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 突破了教材的重点、难点, 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数学概念”一般都比较抽象, 但又必须帮助学生理解它的含义, 扎实的掌握这些概念。这时候就要借助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了, 信息技术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和其他一些教学功能于一体, 利用其辅助教学能够变不易观察为容易观察, 变抽象为直观, 这样就扩大了学生的认知空间, 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实现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