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十二章道路施工和经营管理
中的经济分析与决策
§12. 1 概述
在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预定经营目标,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以经济分析为依据进行管理决策。所谓管理决策,就是对计划方案的选择,即对计划方案的收益和成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技术可行性,评价经济效果,并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以便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决策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过程的始终是,经营管理的核心,管理就是决策。决策的基础是经济分析。本章内容是前面研究的经济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在道路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的应用,作为以前有关章节内容的补充。
§12. 2 投资管理的决策
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资金。企业所需资金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有资金,二是借贷资金。一般企业自有资金总是有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借用外来资金,尤其是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常需从金融机构借贷。
在讲座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时,曾介绍了财务杠杆的概念。企业使用借贷资金铡需支付利息,这就引起了财务杠杆作用。企业借贷资金总额与自有资金的比率,表示了企业运用财务杠杆的程度。企业使用外部借入资金,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的动机是增加自有资金收益率,但这也同时引进了财务风险:当债务到期而又无力偿还时,企业就面临破产的危险。
确定企业最佳债务比率是比较困难的,我国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数字。但是,决策人员可以从平衡角度分析确定企业贷款的最大限度。
企业贷款的限度就是贷款界点。贷款界点是当企业利润额与贷款利息额相等时的贷款利息。贷款额超过界点时,企业就会亏损。
设企业的年(销售)收入为B,年利润率为r,贷款年利率为I,则贷款界点(贷款额)P贷的计算公式为:
(12-1)
贷款界点比率P的计算公式为:
(12-2)
贷款界点反映了企业的综合偿还能力。反映企业综合偿还能力,还可以用自有资金占资金总额的比率来表示。
企业年度偿债能力,即年度偿债额P偿为:
(12-3)
式中: M总——资金总额(元);
R——偿还率(%)。
贷款限额P贷的计算公为
(12-4)
企业货款后,因固定资产增加,使资金构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企业资金周转达和正常经营活动,因此,一般还须计算下面两个指标:
(12-5)
(12-6)
当自有资多率不低于15%~30%,长期适合率不超过100%时,才能认为P贷的限额是适宜的。
例12-1 某企业年收入180万元,利润率为8%,若银行利率为10%,其货款界点心为多少?
由式(12-1)
由式(12-2)
例12-2 某企业资金总额为100万元,其中流动负债58万元,固定负债5万元,自有资金37万元。资金总额中,固定资产为35万元,流动资金65万元。若I=7%,贷款期N+6求适宜的贷款限额。
由式(12-4),将偿还率定为30%,则
贷款投资前
说明该企业货款前经营正常。
贷款投资后
说明贷款投资后企业界营正常。因此,该企业贷款限额为143万元是适宜的。
§12. 3 道路施工的经济分析
道路施工的经济分析,主要是对道路工程施工阶段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所获得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
道路施工经济分析既考虑施工方案的社会效益,即国民经济效益,又更多地从施工企业的立场为出发点进行经济效果分析。
、新材料、新工艺的经济效果
施工企业采用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使得工程建设投资比原施工方案低,或使是工程支付使用后年度养护费下降,这就是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道路施工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经济效果,可利用费用年值的概念和公式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12-7)
式中: AC2——采用新技术的费用年值;
AC1——原施工方案的费用年值;
C2t——采用新技术时各年费(包括设期的各年投资和营运期的各年养护等费用);
C1t——原施工方案的各年费用;
i0——基准折现率;
n——项目计算期。
缩短工期的经济效益包括提前交付使用的经济效益、加速资金周转的效益以及节约施工企业的间接费所产生的效益。
(1)提前交付使用的经济效益。
提前交付使用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如下:
(12-8)
式中: C1t——原施工方案各年投资费用(t=1,2,…,n);
T——原施工方案建设期限(年);
C2t——新方案各年投资费用(新方案的建设期小于ns);
B2t ——采用新方案后,工期缩短的时间里所产生的年净效益。
例12-3 某道路建设投资6000万元,计划工期3年,每年完成基建投资2000万元。现改进施工组织,工期改为2年,每年完成基建投资3000万元,道路提前一年通车的效益为700万元,当年养护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