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高二生物必修3复习知识点.docx

格式:docx   大小:144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二生物必修3复习知识点.docx

上传人:蓝天 2021/8/24 文件大小:14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二生物必修3复习知识点.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必修3复****br/>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丁细胞内,约占2/3)
1、 体液X f血浆
细胞外液t组织液
淋巴等
体液: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全部体液的2/3。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全部体液的1/3。
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 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通过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淋巴: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淋巴内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注意:血液并不全是体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2、 三者关系: W—器常组织液 —»淋耳
T 淋巴循环 !
淋巴循环: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 参与全身血液循环。
二、 细胞外液的成分
1、 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 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 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 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 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C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滲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与HCO3\ HP。/-等离子有关。
3、 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4、 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变化规律: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如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
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但始终接近3TC =
2、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 定状态。两个方面的稳态:组成成分、理化性质。
3、 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 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4、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注意: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 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目的:通过对比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微量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 PH稳定的。
结果: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液。
注意规律:
一、 内环境成分辨别
1、 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 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 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二、 与内环境各组分有关的细胞的具体内环境
1、 组织细胞:组织液
2、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3、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4、 血细胞:血浆
5、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三、 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原因
1、 组织水肿:指组织间隙中积累的组织液过多。
2、 原因:血浆渗透压的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导致水分过多地进入组织液。
3、 引起组织水肿的实例:
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T组织水肿
肾小球肾炎
过敏反应 ]
[T组织蛋白增多T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
淋巴循坏受阻j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 基本方式: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 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注意: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若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中有一个被破坏,则既无 感觉也无动作;若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完好,而传出神经或效应器被破坏,则有感觉但无动作; 只有五项均完好时才能既有感觉也有动作。
传出神经
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突触
3、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