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解决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链接学考:译句子,找得分点,总结翻译方法
1、王 不 行,示 赵 弱 且 怯也。
译:大王 不 去,显示赵国既弱小又怯懦。
(《廉颇蔺相如列传》2016学考)
2、于 是 秦王不 怿, 为 一 击 缶。
译:在这时秦王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瓦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2016学考)
一、译句子,找得分点,总结翻译方法
3、今 行 而 无 信, 则 秦未可 亲也。
译:现在去 却没有凭信之物,那就 无法 接近 秦王。
(《荆轲刺秦王》2015学考)
4、然则 将军之仇报, 而燕国见陵之耻 除 矣。
译:这样,将军的仇报了,而燕国被凌侮的耻辱也消除了。
(《荆轲刺秦王》2015学考)
二、总结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 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学考、高考文言文翻译都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⑥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课堂强化训练
1、君子 博 学 而 日 参 省 乎 己。
2、蚓 无 爪牙 之 利,筋骨 之 强。
3、若 亡 郑 而 有益 于君,敢 以 烦 执事。
三、课堂强化训练
4、行李 之 往来,共 其 乏困。
5、大将军 邓骘 奇 其 才,累 召 不 应。
6、自 书 典 所 记,未 之 有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