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整册).doc

格式:doc   大小:141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整册).doc

上传人:小雄 2021/8/25 文件大小:1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整册).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班级
五(1) 教师 1
科目
语文
上课题目
《师恩难忘》
执笔日期
09\9\3
可记录教学中成功点;深刻点;失败教训处;可发扬处;受启发处;……
语文课要走出语文课堂学语文,联系生活实际学语文能使学生更快的融入文 本,更快与作者感情上产生共鸣。语文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以致用才是语文的 功能和目的。联系实际讲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教师,从而促进学生对老师更深的 认识。不仅使学生对文中的田老师产生了钦佩之情,理解了作者对田老师的感 激之情,也使学生对自己的老师产生了钦佩和感激,情感得到了升华。
从以上案例我也在琢磨该如何使每位学生都举手?学生第一次不肯举手,是 缺乏思考的时间,于是我给足充分的时间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可看出,回答 的深读是有了,可是举手的还不是全部。我在思考,那部分学生胆子肯定小, 其次我课堂上的鼓励肯定不够。如果我的语言多一些“相信自己一定能说好!” “你的回答老师肯定满意!”“只要肯说,你就是最棒的!” “老师喜欢爱思考的 学生。”可能现象会有所改善。
O
我的教学观(名言)
班级
五(1)
教师
1
科目
语文
上课题目
陶校长的演讲
执笔日期
09\9\4
可记录教学中成功点;深刻点;失败教训处;可发扬处;受启发处;
在学生充分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共花2课时初步完成教学。因为本文语 言朴实,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因而理解上不存在难度。不过我感觉课上下 来这一群孩子显点有点游离于课堂文本之外,尽管我极力地引导,真诚地鼓 励,尽力地创设,努力地还原,课堂气氛还是那么说不出来的不对劲,学生 被动者多,不理者有,积极活跃者稀少。
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预设与生成不在同一轨道,有偏离
请学生朗读时,我采用谁愿意代替陶校长给我们演讲第?问。
在教学结构相似的四问时,以第一问为例,精读指导,汇制表格,试图 采用学法迁移,扶放着让学生自主学****完成后面的三问表格。
在引导精读第一问,聆听第一问时,我问怎样才有健康的身体?学生很快 就找到句子。我又问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是关键词?学生大多能找到自 觉持久与科学合理,再读时基本能很好地处理表达语句。我又引导学生联系 实际谈谈,联系媒体谈谈,比如哪些不合理的生活和作息会导致什么?偏食, 挑食,贪吃油炸及荤味这样的生活****惯产生了一个个小胖墩,不仅影响体形, 也会给身体带来健康负担影响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读这句话时就不用老师再 生硬地强调,学生自然地动情地激动地表达出来,真是读中见悟。
班级
五(1)
教师
1
科目
语文
上课题目
《古诗两首》
执笔日期
09\9\8
可记录教学中成功点;深刻点;失败教训处;可发扬处;受启发处;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 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 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 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 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 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 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 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 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 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 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班级
五(1)
教师
1
科目
语文
上课题目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执笔日期
09\9\11
可记录教学中成功点;深刻点;失败教训处;可发扬处;受启发处;
在学生深入理解、朗读、体悟了诗歌意象后,我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进行了诗歌意境 的探究一“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 ”并以“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这一句作为情感突破口,逐层解构诗歌意境。就这样,学生的审美从“体验”层次顺势上 升到“鉴赏”层次。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 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 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 然而然得到的新义。学生在这里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