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辩析从三国时期得到的外交启示
 
   
 
 
 
 
 
 
 
     
 
 
 
 
 
摘要:外交始终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外交目标必须始终以国家的实力作为基础,不可以透支国家实力,应当妥协的时候是理性外交,对盟友不能一味地忍让和迁就,应当坚持的时候坚持,应该斗争的时候斗争,民众的口碑并不代表外交的事实,外交的事实也无法与民众的口碑相对等。三国时期作为群雄并起的时代,是外交风云变幻和外交人才辈出、外交十分精彩的时代。毛泽东同志就主张三国“要看战争,看外交。”虽然三国只有魏国、蜀国和吴国三个国家,但是其外交斗争十分尖锐、复杂。当下,探索三国时期的外交对今天外交事业的发展仍然极有启发。
关键词:三国时期;外交启示;历史
引言
国家与国家之间利害关系最为主要,其他都处于次要关系。大国外交其他关系都是次要的,彼此之间有利益关系则相互合作,存在利害关系就分开,外交关系的趋向主要取决于彼此之间的利害关系。在三国时期的外交就是如此。比如“吴中对”和“隆中对”都是三国时期外交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对策,对当时的战略布局和外交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直到今天都是我国古代外交历史上的经典战略。从外交的角度来说,通过对比研究“吴中对”和“隆中对”,不仅有较强的历史意义,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利害关系决定外交趋向
在三国时期,曹操大兵南下,灭了荆州,将战争的矛头的直接指向孙和刘,当时二人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投降曹操,一种是二人联合击打曹操,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方法。在当时,曹操实力最为雄厚,孙权和刘备仅仅凭借一方的力量是很难与曹操相抗争的。因此,只有共同合力抗争曹操,才能有成功的希望。因此,当曹操准备南下的时候,孔明和鲁肃提出了“合力抗击曹操”的决策,这一决策符合当时双方的共同利益,所以刘备和孙权都乐于接受。但是在赤壁之战结束之后,因为刘备和孙权在荆州问题上存在矛盾,双方已是“同床异梦”。荆州作为战略要地,孙权为了自保,一定会索要荆州,刘备为了北进中原,绝对不会将荆州奉还给孙权。从荆州之争来看,刘备和孙权执着于眼前的利益,过于计较荆州的得失,忽视了曹操这一劲敌。因此,孙权和刘备都寄希望于武力解决问题,而曹操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曹操和刘备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可能和解,因此,曹操将“橄榄枝”抛向于孙权,意图以江南为诱饵,暗中指使孙权袭击关羽,自己坐山观虎斗。在曹操一系列操作之下,阴谋得逞,使得孙权和刘备的和盟瓦解,大意失荆州。后来刘备伐吴失败之后,刘备
和孙权出于共同抗击曹操的共同利益,不得不重新结盟,又从敌国重新变成盟友,共同抗争曹操。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没有永远的敌人,也不会有永远的朋友,一切都以国家的利益关系作为转移。当前,我国在处理外交关系上,必然会有利益共同方和分歧方,不论何时,我们都应当秉持着共同的利害关系处理外交。
在外交使者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诚实类型,一种是狡诈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外交使者都是有智慧的,没有智慧的人必然无法担任外交使者。因为外交是十分复杂的,如果一不小心或者是无知,就会走错步数,使得国家利益遭受损失。对于狡诈类型和诚实类型不可能一概而论,对于利益相悖的一方,彼此的斗争就是你死我活,没有诚实可言。对于盟国,或者是合作的国家,就要讲究诚实可信,不然,没有信任作为基础的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