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春秋战国时期)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1页/共39页
概念呈现
“百家”指流派众多,主要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等;
“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流派之间形成的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的现象。
百家争鸣
第2页/共39页
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天子势力衰微,春秋诸侯争霸,战国兼并战争频繁;
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新兴阶级崛起,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文化上: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招揽人才,重用士人。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原因
第4页/共39页
老 子
“无为”而治
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反对统治者侵扰人民。
朴素的辨证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人
代表作:《老子》也称《道德经》
一、老子
第5页/共39页
二、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提出了“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
2)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影响:孔子的儒家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论语》
3)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第6页/共39页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 贡献
“仁”
政 治:
(一)提出 “仁”的学说,强调“仁”;
认为“仁”就是“爱人”,也就是关心和爱护他人;
“仁”另一面是“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德”
“礼”
(二)主张以“德” 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孔子政治主张实践情况:
处处碰壁,后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整理古籍和教育工作。
第7页/共39页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 贡献
•兴办私学,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讲学40多年
•重视“因材施教”— 教育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思
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经常复习)
实
践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要老实)
(“学”、“思”结合)
•“温故而知新”
教
育
第8页/共39页
杏坛(山东曲阜)
孔庙大成殿前的杏坛,传说为孔子讲学处。现存建筑是后世为纪念孔子所建。
第9页/共39页
《论语》
《论语》共20篇,。孔子辞世后,他的学生们将他的言论以及他与门人的问答汇集编为《论语》。这本书是记录孔子言行思想最权威的资料。
《论语》书影
第10页/共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