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文档名称:

民间文学资料.doc

格式:doc   大小:97KB   页数:3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民间文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健 2021/8/26 文件大小:9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民间文学资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代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族史诗、民间叙 事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民间谚语、民间谜语、民间对联、民间 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杂艺、民俗、原始宗教。
问:据你们认为,哪些是属于民间文学?
我们一般所了解的民间文学:
在我们一般人的经验中,小时记忆中从母亲口中哼出的以及咿呀 学语时所唱的儿歌是民间文学,夏夜乘凉时以大人口中源源不断讲出 的故事是民间文学。在乡村,人们所唱的山歌亦属民间文学,其余就 所知甚少。因此,在一些人眼里,民间文学成了 “下里巴人”,成了 鄙俗的代名词。但实际上,民间文学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 作用,它甚至可说是唯一深入我们骨髓的文学。民间文学在文学的领 域内是一股“潜流”,很少显露但却无时不在。我们所熟知的希腊神 话及《诗经》十五国风,其本身绝大部分即属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对文人文学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我们这里且不谈《诗经》 国风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只举《离骚》为例。《离骚》的创作是 基于楚地民间歌谣的形式,而《九歌》则更是保存了楚国祀神歌舞的 体制,带有和古希腊祀神戏剧相似的某些特点。而中国四大古典小说 中的三部《三国》、《水浒》、《西游记》人们根本就认为是民间故事。 从中可以看出民间文学对文人文学影响之一般。
鲁迅就曾指出:“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 为已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他们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绞
死它。……词曲之始,也都文从字顺,并不艰难,到后来,可就实在 难读了。”
这也反映出民间文学的源头及潜流性质。
反过来,文人文学的发达也对民间文学产生某种影响,尤其在中 国的民间对联、谜语中,因此这种形式也往往成为显示人聪明、有才 学的方式之一。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研究
一、我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开始很早,自周朝开始,距今已有两、 三千年,《礼记•王制篇》记“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师陈诗以 观民风。”《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 失,自考正也。”《诗经》中,民歌占有很大比例。在当时所谓“采风”, 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民情,改善政治,作为文学的用意极少。
后来有将零散材料集辑的,如《古谣谚》、《太平广记》、《山海经》、 《淮南子》等。自明清以后又出现一些民间文学专集,如冯梦龙《山 歌》,李调元《奥风》、杨慎《古今谚》等。且不论收集是否完整,毕 竟已是一大贡献。
但真正意义上的对民间文学的研究,则开始于“五四”之后。五 四新文化运动,提倡向西方学****文化。因受西方民俗学说的影响,一 部分学者、文化人,也开始搜集整理中国的民间文学创作,研究起中 国的民间文学和民俗来。中山大学当时曾成立了 “民俗学会”,办有 《民俗》刊物,出版了《大众文艺论集》、《民俗文艺论集》等书。郑
振铎著作出版了《中国俗文学史》、江绍原《发须爪》,闻一多《神话 与诗》,茅盾亦有神话方面的著述。
当时所办的刊物,多偏重于民俗学。北大主编的《歌谣周刊》, 算是民间文学色彩最重的了。这可以称作中国民间文学建立的最初阶 段。
五十年代,对民间文学的研究转向与苏联求同的趋向。限定“人 民口头创作是劳动人民的集体的语言艺术”。鲁迅提出:“既有消费者, 必有生产者,所以一面有消费者的艺术,一面也有生产者的艺术。” 并指出这两种艺术是“对立”的。这种观点指导中国民间文学搜集和 研究三十余年。加之政治的动荡,对民间文学的研究和搜集有极大影 响。
八十年代以后,民间文学的研究获得了新的发展。尤其是通过《中 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歌谣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的搜 集与出版,更为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
二、民间文学的研究目的:
(一)了解文学之所以来,探寻文学发展之规律。
如果我们拒绝相信万物天授的论点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探究它 们是怎样发生的。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文学也有其发生、发展及其 演变过程,要搞清楚这一点,只有从民间文学入手。因为民间文学是 一种活的现象,是可观的存在,从远古的神话到今天的创作,都可以 平行存在,给研究工作提供了可信的依据。
以歌谣的发展为例,我们从《诗经》时期,四方、五言、六言、 七言混杂存在,到古诗十九首,至隋唐诗歌的渐趋格律化,可以看到 一条发展线索。而在今天的民歌,仍现实存在着这一发展过程,具体 表现出的即是“民歌格律的不稳定性。”
孙绍振《美的结构》认为五言、七言句式是中国古典诗歌及民歌 的主要句式,其中结尾部分的三言结构是构成咏吟调性的主导要素, 它的存在决定了吟咏调性的存在,它又具有相当的弹性,可以变为五 言、九言、十一言而不改变节奏的结构功能。
三言结构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百万雄师过大江”。
中文八八级段从学认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