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城市化过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点】
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教学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校园所在的芳沁园附近,有整齐划一的住宅小区,有繁华的商业区,有车水马龙的公路,远处还有市政大厦,广场、高铁等等,俨然是现代化城市的一部分,然而十三年前你如果来到这里,会看到不同的景观,这里属于牧场沟村,到处都是绿油油的麦子和茁壮挺拔的玉米,远处有不少蔬菜大棚,晚上路边有许多青蛙出没,真是“听取蛙声一片”,一派田园风光。但是2003年以后,玉门油田生活基地开始在这里建设,许多住宅楼拔地而起,商场、马路取代了庄稼地,被征收了土地的农民来到了城市生活,成为了市民,牧场沟村的这种变化就是城市化,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城市化是怎么回事?
【板书】
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一>城市化的含义【板书】
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
学生讨论回答:略
师: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城市化主要标志【板书】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师:我们通过地图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师: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江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找一找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
生: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常州、宁波等城市则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嘉兴、湖州、绍兴等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同时增加了许多小城市,如高邮、姜堰、余航、桐乡、奉化等。
师总结:由于大量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城市等级提高。到2000年,整个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一个由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四个等级的城市组成的一个成熟的城市体系。所以说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市等级升级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从两个时代的城市分布的对比中,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是相当迅速的,有一些地方在1985年之前还是县城,到2000年已经迅速发展为中等城市,比如张家港、海门、靖江、昆山、丹阳、萧山等。
(过渡)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大量的农村人流向城市呢?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这股动力来自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