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刻铜墨盒.doc

格式:doc   大小:1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刻铜墨盒.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1/8/26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刻铜墨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刻铜墨盒
     刻铜墨盒是文具之一种,当年凡涉文字者,莫不用之,村塾学童,文人墨客概莫能外,故墨盒繁昌一百余年。后硬笔兴,用毛笔者日少,墨盒也随之沉寂。近年来收藏之热兴起,终使刻铜墨盒这种绝响半个多世纪之久的文具,复受藏者青睐。
  墨盒的盒面有纹面和素面之分,其中纹面又可主要分为刻铜版与腐蚀版两种形制。刻铜墨盒则是收藏墨盒者的主要收藏品种。
  文房中墨盒盛行和使用的历史不长,如果我们从清道光元年(1821年)算起,到现在只有180年历史。如果从清同治元年(1862年)年算起,至今只有140年历史,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末墨盒已经消沉。那么刻铜墨盒的真正繁荣期只有90年。在这90年中,有两次前后衔接的刻铜艺术昌盛期,那就是以陈寅生为代表的清同光时期,时间长达约50年。其后为张樾丞同古堂为代表的民国时期,时间约达40年之久。
  刻铜源自錾花,錾刻之艺早已有之,西周三年 壶上錾刻有精致线条,战国之妾子盗圆壶的腹部两道弦纹间刻有59行182字铭文,錾刻技艺已相当成熟。唐宋时代的金银器皿上更趋于精细。以上种种均系铸造、碾拓工艺之辅助工艺,錾刻未成独立艺术品种。至明而清,錾刻日臻成熟,刀刻如写,始独立成为刻铜艺术。至陈寅生首次将此艺施于墨盒,《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其“盖上或镌篆楷,或镂花木,字有作蝇头楷者,如《兰亭序》,如《柏庐家训》”,方寸之间无不精妙。
  陈寅生之所以成为清代刻铜代表人物,在同光时代盛极一时,是因为其自身文化素养较高,明书之法理,使刀如笔,锋回转折一如纸上挥洒,行云流水,无一丝勉强之处。他刻的几百字长文,从头到尾,无一字用巧处,其艺之高,声播海内外,凡知刻铜者,必知陈寅生,致使后人称“他所刻的墨盒,可以和陈曼生壶并传”、“成为清代刻铜艺术珍品,亦属珍贵文物”。《北京繁昌记》把北京刻铜墨盒、南昌象眼竹细工、湖南刺绣,并称为“中国之三大名物”。
  同光时期著名刻铜者还有韩子固,竹庵、濮又翎、陆子康等人。
  在刻铜实践中,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逐渐参与,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与艺术修养,提高了刻铜墨盒的表现力与声誉。同治状元书法家陆润庠亲笔书赠友人的自铜墨盒,便是书家与刻家共同完成的佳作。这点在其后的民国时期有更好的发展。
  退出历史舞台的刻铜墨盒,近十余年来被一些收藏人青睐,这不仅因为它曾经造就过许多刻铜高手,还因为墨盒本身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与墨盒存在同样长的那段时间里,人因物用,物因人贵。遗留下来的墨盒可发掘出许多故事、人情、友谊、艺文、政治、爱情等等,包含内容广泛。
  刻铜墨盒除其本身的工艺美之外,还因为在它普及的年代里与众多社会名流、文人墨客之间的不解之缘。这又不仅如我们上文所谈到的他们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