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诗二首 悯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及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二)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合作探究
1、检查读。(小组合作)
2、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桌交流)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3、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质疑。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学生独立想象,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6、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
(1)“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
(2)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
(3)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4)可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
(5)议议: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陷农夫于死地呢?(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读出悲愤与同情)
(6)体会:从这首诗中,你又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四、拓展延伸。
1、对比读。
2、议议: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