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世界期刊大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全球期刊业聚焦数字化
2007年5月15日,为期两天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在北京落下帷幕。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期刊出版业精英会聚在期刊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上。
与会者发言时不但妙语连珠,而且把论坛当作了展示的舞台,纷纷调动多媒体技术为自己的发言增色,或播放公司最新的广告短片,或演示利用网络营销杂志的创意。严肃的讨论中亦不乏轻松与幽默。例如,专门从事数字出版战略研究的波士顿顾问集团的合伙人约翰・罗斯在开场白中说,天哪,只给5分钟讲20分钟才勉强说得清楚的问题!场上一片笑声。
中国赛迪集团董事长及副总裁李颖在发言中与代表们分享了赛迪集团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思考。有20年发展历史的赛迪传媒,在近十年通过数字转型,已经发展成旗下拥有《中国计算机报》《中国电子报》《通信产业报》等六报十刊四十多个网站,业务覆盖了计算机、电子、通信等服务领域,成为国内最大的IT信息服务机构。她说,数字化转型比较核心的转变,首先就是整个的传播活动从原来以纸媒体、以新闻纸为中心,到现在以信息或者资源为中心的传播体系。例如,过去记者到第一线采访,采访的内容就发到报纸上。今天不是,他进入采访之前,首先通过他的手机,或者通过网站,跟读者进行交互,把问题收集好以后,跟现场访问的对象进行沟通,同时跟受众交流,第一时间把内容发到网站上,把一些信息概括成新闻放到用户的手机上,把一些深度的报道放到报纸上。从这样一个过程来看,整个的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建立这样一个数字化营销的整体服务体系。
会后,印度网络媒体公司董事长普拉蒂・古帕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印度媒体也面临着各种媒体形态的融合,受众既会去读文字,也会去看图和影像,上网浏览。这些活动都将同时存在。对于大多数出版商而言,正确的策略就是调查受众的兴趣点,提供能吸引他们的多媒体服务。他举了一个媒体成功融合的例子。印度的《Bio Spectrum Asia》是一本数字化杂志,在纸质报纸版的基础上开发了网络版后,纸版的销量并没有减少,在纸版和网络版两种媒体上的广告投放量也都有所升高。
正如唐纳德・库墨菲尔德在讨论总结中所说的,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思考数字化战略:第一,关注市场的变化,关注竞争对手的战略变化,与同行分享彼此的经验。第二,不断地进行实验,尝试着使用移动内容,提供移动服务。第三,向新技术、新应用、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最后,你需要重新组织你的公司构架,并且保证各个部门应该联系更多,互相支持。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现在不是考虑要不要发展新媒体的时候,而是应如何行动,如何快速行动。
外宣期刊风景独特
此次大会摆放在展台上的中国期刊,除《北京周报》外,大多是市场化的消费类期刊,如《瑞丽》《时尚》,等等,这些杂志很快被与会者索要一空。尽管一摞摞的杂志带起来令人有负重感,但精美的图片和新颖的版式设计仍令很多国外期刊界的代表青睐。
作为研讨外宣业务的期刊,本刊记者到此,是想了解世界期刊业的进步和变化,体验多样性文化的碰撞、交融。而我们最关注的问题则是,中国期刊如何与外国期刊展开国际合作,在国际上形成自己的品牌,向世界展示、介绍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功实现中国期刊“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据统计,目前经新闻出版总署及相关部门批准的中外期刊合作项目已经有52项。作为中国最大的对外出版机构,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中国外文局)旗下有《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人民中国》《人民画报》等刊物采取“两头在外”的做法,由国内编辑出版多个文种,与国外的报刊单位或发行企业合作,在不同国家出版发行,摸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本刊记者看到,集团常务副总裁周明伟利用会议间隙,抓紧机会与印度最大的报业集团公司《今日印度》总裁进行了洽谈,双方探讨了如何从外文局的几本期刊中选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整合成一本关于中者透露,外文局正在做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如果成功,这将是第一本中国在印度出版发行的英文杂志。
为数不多的外国期刊台旁,英国Haymarket Worlwide出版集团的两位牌照经理接受了记者专访,这是一个涵盖了消费、商业、体育、医学等领域的媒体集团。两位经理的工作就是把集团的英文杂志品牌向全球授权,以当地语言出版。这次参会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能够帮他们在中国乃至世界找到合作伙伴。据介绍,在中国他们已经有授权出版的中文杂志,如在上海出版的《汽车与配件》,在广东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