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观沧海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观沧海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lily8501 2021/8/28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观沧海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2页 / 总页数 11 页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4、 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
诗的理解。
2、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手法的运用。 2、 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内容有一个适应过程,特 别是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基础是相当薄弱的,需要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入手,多读、多背、多感知、多想象,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古诗的魅 力。
第3页 / 总页数 11 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 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人生 哲理。而古代的山
水诗乂在古代诗词中占有多而大的比例,其中不少名篇佳作千 百年来广为传诵。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首 山水诗《观沧海》。 二、 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圧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 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 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 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政治上毁多誉少、备受非 难。生前被政敌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世被人指为“谋为篡逆”、“巨 奸大滑”。后世也有为曹操抱不平的,于冠英、郭沫若都为此写过文章为他翻案。 其实对于曹操的功与过、好与坏,我们不能单凭主观的思想去看待他。在这里呢, 对于他的评价,我们就不去深究了,但是他是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这是可以肯定 的。 三、 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它创作于汉献帝 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 的儿子袁尚和袁熙乂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踏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 安十二年依然北上征伐乌桓。)这时,他已擒吕布、降张绣、灭袁绍、平高干、 北征乌桓乂一举获胜、正可以南扫孙权、刘备、实现统一、克成宏业,建不世之 功勋、眼下铠中未除、征尘未洗、便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自然是踌躇满志, 豪情勃发,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山水名篇、表现了宏伟的气魄和博大的 胸襟。
第3页 / 总页数 11 页
曹操的这首“观沧海”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 价此诗有“吞吐宇宙之气象”。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综论门品藻类》中说“古 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杜……诸公,搜抉寻奥,可谓至矣。 然总不如曹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
鲁迅也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可见,曹的诗是登峰造极的。
1800多年前?,53岁的曹操站在沧海的岸边,凝神静望,回忆往事如烟;心 潮澎
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 他的豪迈心
田。
四、诗文赏析:
2、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1800多年前,和曹操站在同一角度去“观沧海”。 (教师
第5页 / 总页数 11 页
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 诗读完了,有谁能谈一谈在同学读诗的过程中,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象 3、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开头两句作者交代了什么情况: 明确:交代了登山的方位和来此的LI的。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以北。还有一说 此山原址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后来深入海中)
4、 “东临碣石”的“临”“以观沧海”的“以”分别作何解释
明确:登临。“临”做“临别”讲,能看出诗人的立足之高,他所看到的景象自 然非同
一般。\"以”表示目的。
5、 “观”对下文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统领全篇。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作者的目的是“观沧海”,不是过路 匆
览、而是有备而来,他要“观”出一番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