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名词解释共 31个,作业写到“追溯法”,第 17周周四上交老师批改。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诗人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一直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三联剧: 又称三部曲。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它们既有各自的剧名,能单独成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由情节和人物的连续发展构成内在的联系,合成一组悲剧,冠以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后来三部曲就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文艺复兴: 14 世纪至 17 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以复兴古代文化为旗号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从古代希腊罗马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发现了许多可以与封建神学相抗衡的积极因素,于是,收集、整理和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形成热潮。他们打出“回到希腊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被淹没的古代文化“复兴”起来,使之“再生”。“文艺复兴”由此而得名。其实,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的宗教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体系。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独特模式,最早出现在 16 世纪中期的西班牙。它的主人公大多是无业游民,作品通常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写他们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窃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他们的消极反抗情绪。在题材上,它以描写城市下层人民生活为中心,并且从城市下层人民的视角观察与分析社会。小说采取第一人称,以自传的形式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以人物流浪史的方式结构小说,用幽默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反映当时人的生活风貌。流浪汉小说对近代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大学才子派: 在伊丽莎白时期的初始阶段,有—批在今天以“大学才子”著称的年青作家。之所以被称为“大学才子”,是因为他们曾在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读过书,后来才来到伦敦从事专业创作的。格林、李利、纳什和马洛均属于“大学才子”之列。他们试图把他们受教育的成果交给大众,并使自己对文学和思想观念的热情职业化,从而标志着在文化上取得了一种进展。他们既是剧作家,又是散文作家兼诗人。他们中有些人把绅士派头的人情世故应用于通俗戏剧上,这种人情世故又与大学文化意味深长地混合在一起,而格林和纳什可以说是把大学文化相民俗传统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福斯塔夫式背景: 由恩格斯于 1895 年5月 18 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名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跌落为平民。他沉溺于酒色,道德败坏,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广泛联系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为主要人物的性格刻划和主题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福斯塔夫式背景”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重要成就。古典主义: 17 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思潮。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主张国家的统一,拥护中央王权;在创作上崇尚理性,并以理性为道德原则来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