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奔跑吧,傅莹赵本山“身体挺好哒”,成龙觉得 duang “很好玩”……今年两会,这两位格外受关注,你懂的。冯小刚提出“亲不见、爱无心”,张国立呼吁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崔永元继续跟转基因“死磕”, 刘翔总是在缺席、被围观中摇摆(这次是后者),而姚明依然“霸占”着两会的第一高度……媒体关注明星,各种笑脸,各种表情。但这些只是热身,转过身来,他们将重逢傅式微笑。傅式微笑人大发言人傅莹一贯温文尔雅,但也不失锋芒, 各路媒体各显神通,问不惊人誓不休。《南方都市报》记者率先抛出“制度缺陷”:我们在选代表的时候就没有把好关,还是代表选举制度本身就存在缺陷呢?这样的用词历年罕见。傅莹则以数据说话,回答明确有力:我们十二届人大将近 3000 代表,两年来已经有 39 个代表因为违纪或者是违法被终止了代表资格,一方面反映了当前我们大力反腐,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加强了对代表监督的效果。紧随其后的《法制日报》、法制网记者也直逼“立法权”这样的根本问题:我们关注到曾有人批评全国人大立法权虚置问题。请问前几次大会都没有安排审议法律议案。而且,这次会不会定一个标准,就是什么样的法律将会由全国人大来审议? 同样谈法律,新华社、新华网的问题看似稍带钝感,却更关系大局:应该怎样处理立法和改革的关系? 傅莹在解答这两个问题时强调了下放立法权和实践:因为我们国家确实比较大,各地方的情况也不太一样……实践证明可行的,将来就去修改法律,如果实践证明不那么可行的,不那么好的,还可以重新恢复适用这些法律的规定……上海自贸试验区等被引为实例。不管有没有纪录片,环境和污染都是近几年的重点议题。除了具体的行动、立法,今年傅莹直指问题: “史上最严的环保法”……能不能执行下去,这真是要看大家能不能齐心协力了。去年傅莹也说了“同呼吸、共命运”,今年具体化到行动层面的“齐心协力”,在当前的背景下似乎也别有深意。香港在过去的一年里风风雨雨,傅莹的回答也有所变化。去年是“一家人”,今年套用了正流行的“奔跑吧,兄弟”,亲情未减,但对香港自身多了份警示: “香港是国际性的城市,所以香港也有责任保障所有游客,包括内地游客的安全和尊严。”作为头一家提问的外媒,新加坡《联合早报》果然触碰反腐。英者的“犀利”问题也没多少新意,傅莹的妙答迅速传遍网络:“据说我的前任也是如此,前任的前任也是如此,好像据说是外媒到我们这个发布会来,主要关心的就是军费。”大家可别光盯着“ex”,傅莹的后半句也值得玩味:“今年你很客气,你没有问我们为什么增加军费,你只是问是不是增加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态度变化。”去年,面对美者的“军费”问题,傅莹直接反问:“我们有一个很弱的了? ”今年,她在幽默中发力。傅莹的风采迅速引来各方好评。当晚,“国际在线”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学者高望的文章《中国外宣需要更多“傅莹风格”》,强调傅莹亲和力强、思路清晰、能力出色、在关键时刻有直面困难的勇气等特点。日本“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发表博文《傅莹的魅力在哪里? 》,认为傅莹在用一种很女性的轻柔语调表达一种坚定的政治立场的时候,你不会认为她是一名“铁娘子”,而是会不由自主地去倾听她的观点。而且,傅莹可以脱离电脑上的提示,完全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即时回答记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他认为最难回答的是关于油价和税收的问题,不是财政专家很难答好。“我在台下都为她捏一把汗。”但是,傅莹从人大的立法,说到税收管理,最后列出“目标是 2 020 年前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时间表。傅莹的魅力还来自银发和笑容——“真诚、甚至有点害羞”。他最后总结说,在日本媒体人的眼里,傅莹是一大中国偶像。中新社则称她是“柔中带刚”“从容答猛问”,还发明了“傅式微笑”一词。过去对傅莹更常见的形容是“刚柔并济”,现在的“柔中带刚”是不是表明气场弱了?不然。高望说“一场发布会不亚于一场战役”,这样的比喻有一定道理, 但在大风哥看来,政府与媒体并非战场上的敌人,当傅莹站在台上的时候,更像课堂上的答疑解惑。当然,外媒虽领教傅式微笑,但未必领情,路透社和 BBC 的报道果然仅仅集中在军费问题。路透社只引用了傅莹的刚,没有记录柔的一面。文中还配上了对日本、印度官员的采访,以及学者对中国海军采购的分析。路透社当然不好意思登出傅莹的调侃,但这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就像是在为她的调侃背书:“而且在人大之前,早早的他们的文章都写好了,中国军费如何如何,就等着今天这个数,我这个数一出来,他文章就出去了。”弱势群体银行来了,我们关心下两会各种言论热闹,昨晚爆红的是建行行长。李克强总理看望全国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农业界联组会委员。张建国行长在谈到利率市场化改革时说,现在有钱的大储户都要高价,没钱的贷款者都批银行。按新京报的说法,他随后半开玩笑地说:“银行也是弱势群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