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学习本文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1、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
学习目标
第1页/共83页
解题: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项脊轩”,有怀宗追远之意。
记、志、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第2页/共83页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第3页/共83页
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
第4页/共83页
1506年(1岁) 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5岁) 开始读书
1513年(8岁) 丧母
1528年(23岁) 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 丧妻
1540年(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63岁) 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 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66岁) 去世
(1506—1571)
归有光简历
第5页/共83页
“唐宋派”散文
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第6页/共83页
相关知识
,号 ,别号 ,称 ,明朝后期著名散文家,著有《 文集》,代表作除《项脊轩志》外,有《 》、《 》、《 》。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具体而言,选材上多着眼于 ,以此表现母子、夫妻、兄弟等之间的深情,文笔 、
,感情 ,细节 。其散文对清代的 派影响很大。
2.“志”即“记”,是古代一种 、 的文体,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即借写 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 和 ,表达 、 的感慨以及对 、 和 的深切怀念。
震川
项脊生
震川先生
震川
先妣事略
思子亭记
寒花葬志
家庭琐事
清淡朴素
自然亲切
真挚深沉
生动传神
桐城
叙事
抒情
项脊轩
家庭琐事
物在人亡
三世变迁
祖母
母亲
妻子
第7页/共83页
《震川文集》书景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
第8页/共83页
语 音
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迨 异爨 阖门
长号 扃牖 象笏
呱呱 老妪 先妣
中闺 扉 兀坐 庖 栖于 啸歌
万籁 姊妹
xuān
lù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