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文档名称:

第六讲 鲁迅的《伤逝》与现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ppt

格式:ppt   大小:591KB   页数:2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六讲 鲁迅的《伤逝》与现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ppt

上传人:bodkd 2021/8/31 文件大小:59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六讲 鲁迅的《伤逝》与现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关于作者
一门三大家: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杂文特色:匕首、投枪
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者、革命者和疗救者
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伤逝》、《祝福》、《野草》
*
对人的精神创伤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刻。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际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
小说的创作背景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人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于1925年 ,收录于小说集《彷徨》中。
20年代初正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盛行的时候,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也译为《娜拉》)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口号。
*
鲁迅也主张个性解放,但深刻之处在于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单纯的、没有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的个性解放的局限,认识到这种局限可能导致的人生悲剧。
*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个性解放必须与经济、社会解放相结合。
这一认识恰恰成为鲁迅写作《伤逝》的大背景,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也建立这个大背景之上。
*
涓生和子君冲破了封建家庭的阻挠幸福结合。婚后他们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子君很快成为家庭主妇。涓生失业后,他们的婚姻破裂,子君回到曾决裂的家庭后痛苦死去,涓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出路,最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怨恨中。他们的幸福潜藏着毁灭的危机,根本原因是他们将追求的目标仅仅建立在小家庭之上,之后,他们就丧失了继续追求和前进的目标。
*
子君的形象内涵
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她所接受的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个性解放成为她争取婚姻自主的思想武器、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确实可以说是五四后中国女性个性觉醒的宣言。子君勇敢地和封建旧家庭闹开,大无畏地对待那些讥笑和轻蔑的眼光,和涓生建立起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小家庭。这些描写,表现了个性解放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积极作用。
但是,子君是从肤浅的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思想的。她的奋斗目标只是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自色婚姻的干涉、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家庭主妇来,以小家庭为唯一天地,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而没有了新的理想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