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丰乐亭记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4、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学习过程
一、介绍历史背景导入课文:
本文作于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40岁,在滁州任上。庆历五年春,朝廷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因行“新政”触犯保守势力的旧官僚,因此被斥为“朋党”而相继罢去。这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的欧阳修上书极谏:“夫正士在朝,群邪所忘,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御史中丞王拱辰等素来忌恨欧阳修,企图加害而未找到把柄,恰巧这时欧阳修的外甥女张氏犯法,欧阳修因财产牵连而吃官司,虽经查验无涉,“群邪”仍以此加罪欧阳修,罢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为知制诰,谪为滁州知州。滁,水名,因水为州,宋代属淮南东路,州治在今安徽省滁州。丰山,在滁州西南五里,以幽谷中有泉,名幽谷泉,一名紫微泉,泉旁有丰乐亭。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中有所描写:“山川穷绝,比乏水泉,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滁州志》中也有记载:“欧阳修谪守滁上,明年得醴泉于醉翁亭东南隅。一日,会僚属于州廨,有以新茶献者,公敕吏汲泉,未至而汲者仆出水,且虑后期,遽酌他泉以进。公已知其非醴泉也,穷问之,乃得他泉于幽谷山下。文忠博学多识而又好奇,既得是泉,乃作亭以临泉上,名之曰‘丰乐’。”欧阳修这篇《丰乐亭记》,经苏轼书写,刻石三块,立于泉上(见《金石萃编》)。
【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 同“铲”,译为“铲除”
二、古今异义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本其山川
古义:于是,就 今义:因果连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每天,天天
(2)名词作动词
①掇幽芳而荫乔木 荫庇,乘凉
②风霜水雪 刮风、下霜、结冰、下雪
③遂书以名其亭焉 命名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始饮滁水而甘 觉得甘甜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以……乐
【文本研读】
1.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明确: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2.第二段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1)介绍了两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据史书记载,后周显德三年(956)二月,殿前都虞侯赵匡胤偷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城,在滁州东门之外擒获皇甫晖、姚凤。紧接着,行文又追溯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混乱局面。史载唐广明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