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小组合作式学习地理教学论文
合作学习最早在美国兴起,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才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谓"合作",就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合作的过程要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目标为动力。合作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班级的同学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有组织地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等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学习以其在教育的广泛性、充分性和个体性等方面的优势,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起到引导、帮助、控制的作用。
地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地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将课堂知识与自己身边的现象或事实联系起来。而实际上,在讲授过程中,这些现象或事实也是很多学生能够将之与理论联系起来的,教师完全可将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留给学生,这样就可以避免因长期教师单方面讲授而压抑学生。另外,真正要把所学地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不是独立的个体所能完成的,需要群体的协作,群体协作的效果取决与群体成员的协作能力,而这种协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既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实践以及工作实践中的团队合作都是受益匪浅的。
地理课程的学忆的知识显得乏味无趣,学生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学习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课为例,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的记忆、行政区的轮廓的识别及对各省区特征的分类都是学生学硬背不但效率低,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合作式学习方式的运用,教师讲解后,采用拼图游戏竞赛的形式,通过小组内学生的交流、互助,在高涨的学习气氛下不但掌握了知识,更加深了对各行政区的认识。
学生作为课堂学、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有所兼顾,合作式学习作为集体教育形式的一种补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互给予、相互吸收。小组合作式学习以其在教育的广泛性、充分性和个体性等方面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小组式的合作学习中,相同的年龄、易于接受的交流方式等为共同学台,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较少出现理解上的困难及意见沟通中的障碍,彼此能从对方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中学生的活泼、好动在共同学习中能极大的帮助那些带有懒散、惰性的学生克服自我,产生表达自己思想的强烈愿望,积极学习、努力探索,有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公正的学台,能够从制度上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真正实现